成熟的疏远,都是无声无息的。
Ta忽然就不理你了,有征兆,无解释。
而你却还在友情或者爱情的一端,苦苦守望着Ta。
如果你像Ta一样保持沉默,默认了想和Ta一刀两断,那很好,这是一场成熟的疏远。
如果你久久不能释怀Ta的疏远,主动去找Ta,想挽回,努力了,依旧失败,才不甘地放弃,并时常将回忆拉出来自我困扰。
那你真是凄凄惨惨戚戚,自己在心里上演了多么苦情,多么悲剧的戏码,而对方却在人民广场哼着小曲吃着炸鸡,你说你多不值当。
陈潇是我初二的好朋友。
她肤白,底子好,腐女一枚。喜欢猫狗,喜欢画画,性格让人很舒服。
我们是在成为了同桌后,才逐渐成为朋友。
我去过她家几次,觉得她家像个百宝屋。
她家有一只蓝眼睛的白猫,后来还养了一只黑色贵宾,却因为邻居夜里偷偷下毒而死。
她父母很开明,让我感觉他们能像朋友一样相处。
我们曾经一起走在去食堂的路上。
我们曾经一起招摇在小县城街头。
那时候,我好像对友谊没有太深的执念。同学互相写同学录,就彼此毫无牵挂地散了。
中考志愿,我很大胆地报了虽然不错但远在镇上的高中。
没想到,军训第一天就碰到了陈潇。她看见我,第一句是你也在这里。
此后三年,碰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在QQ上也就说过一两次话。我们的疏远是不知不觉,顺其自然的。
仅有的见面里,她出落得越发漂亮,时尚品位走在高中生的前沿。
而我呢,后知后觉。高中三年愣是把自己闷成了一般静一半野的乖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高考结束后,返校拿填报志愿资料时,又一次与她相遇,短暂的交谈感觉还不错。
从镇上高中回家后,我不知怎么地,突然回忆起与她初识的快乐,就想再次拉近彼此的距离。
我写了封信,内容无非是回忆了初中的小事,然后到她家去,一起吃西瓜看电视,还出去陪她逛街,最后把信给了她。然后就没有再然后了。
她去了南京读书,而我留在本市。
其实,我知道,我们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合拍了,没法或者说很难再续友谊。
而我只是不甘心,就这么不声不响地结束了,一场像样的告别都没有,凭什么你就不理我了,凭什么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潇潇洒洒地去撒野,去美好。
后来,我终于明白。
疏远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主观的,客观的。
可能是两个人不在一起了,彼此的成长速度不一样了,一个大步向前,一个稍显落后。
友情的疏远就好像谈了一场异地恋一样。
由于彼此生命的重要节点,你不在我的身边,哪怕事后我向你讲述,你也很难感同身受。讲一件事,我就得铺垫很多前情提要。时间长了,我就越来越懒得讲述,导致不自觉的疏远。
我可能不自觉更多地将情感宣泄寄托给了陪伴在身边的伙伴,新朋友。因为她和我生活在同一小片土地之上,天空之下,环境之中。
这也是友谊的一种形式。当初少年时,我们手拉手走进一片大森林,但还是会分散,迷失在大森林里,不断重逢,不断走散。
这时候,如果你们能够及时地去见一面,畅聊一下,友谊可能不自觉又跟上了双方的成长脚步。(珍惜此刻一同成长的朋友。)
如果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疏远还是发生了。那你就什么也不要做,不要说。
不要想着来一场彻底的,好好的告别,千万不要。(万一你认为的告别,在她看来只是有点久的中场休息呢。)
你就把它晾在一边,不去管它。这样哪怕结束,最后定格的一刻,还是美好的。“笑挂瓢风树,一鸣渠碎,问何如哑”。
因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因为人生兜兜转转,万一你我又重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