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金蔷薇—读《珍贵的尘土》
夏米,用他的亲身经历创造出了金蔷薇。夏米一生孤苦艰难,苏珊娜的出现,给单调灰暗的生活带来了光彩。苏珊娜是美丽的,她的出现连天气,包括周围的一切都蒙上了霞光。夏米发现了苏珊娜的美丽。在苏珊娜八岁时的旅途中,夏米就极尽所能地让这个小姑娘开心。之后的相遇,夏米也都是在毫无保留的付出,最后用数以万计的尘土,打造出了金蔷薇。夏米用他的经历给我们上了生动的文学创作课程。美是文学创造的源头,创作者从重复单调的生活中,发现美,萌生出创作的信仰。就像夏米,苏珊娜是他在生活中寻找到的美,是他创作的信仰。他愿意为她付出。这就进入到创作阶段,在这一阶段,创作者是艰辛的,克服一切困难付诸实践。从尘土中去发现去寻找去筛出金粉,再用金粉铸成金锭子,最后打造成金蔷薇。这也正象征了作家的创作过程。发现搜集金粉,用坚强的意志铸成金锭,最后变成一朵美丽预示着幸福的金蔷薇。作家的创作,过程是极其艰难的,一点一点积累,一个一个地敲出文字,最后写出幸福的“金蔷薇”。
夏米的金蔷薇,工匠只是看到了他表面的价值,老文学家发现了他的意义,总结出文学创作的规律。这条规律使所有的文学创作者受益。所以说我们也是金蔷薇的拥有者。我们也是幸福的。我们的写作需要从生活中发现美,寻找灵感。当我们用心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时,就会发现身边到处都有珍贵的尘土。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坚持和毅力,筛出泥土的金粉。我们用心收集和打造,肯定也能铸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朵金蔷薇!
使命感—读《摩崖石刻》
看《摩崖石刻》这一章的时候,有一些沉重,作者用两位荷兰人穆尔塔图和梵高备受苦难的人生讨论文学创作的使命感。帕乌斯托夫斯基在作品中论述到:是什么促使作家去从事他那种虽然有时令他痛苦,但却是美好的劳动的呢?首先是他自己心灵的召唤,还有就是自己时代的召唤,自己人民的召唤,人类的召唤。读到这里,我思索出了什么是使命感,我认为使命感是时代、人民和人类赋予的一种感知和认识。就像代表正义的穆尔塔图在当时还并不清晰的使命感的召唤下,开始从事写作。如果说心灵的召唤是来自内部的召唤,那么使命感就是在外部成长的环境中被赋予的一种力量。具有使命感的作家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人民和社会的需求,正义的声音。正如这一章开头引用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的话:“一个作家只有当他确信自己的良心同他人的良心一致的时候,才会充分感到欢乐。”
由作家的使命感反观自己,我的使命是什么?我应该通过怎样的努力,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使命。从事教师职业至今已有十二年,在过去的几年中,懵懵懂懂,只是单纯的想把每节课上好,不辜负每个孩子的这四十分钟。渐渐渐渐地,我从每一个孩子身上看到了家庭和社会寄予的希望。我对语文课程和教育的认识也就有了升华,培养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具有学科素养的社会接班人成了我更高的目标。这似乎就是一种使命感,一种比责任更高的要求和承担。这种要求促使我不断的去发现和追求。就目前我的状态是:在教学中寻找一种乐趣,在阅读中追求一种美好的精神生活。我也知道这离真正的使命还有很长很长的距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踏实走好每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想象力—读《生命力的发端》
想象力是激发创作思维的媒质,是诗歌和散文的黄金国。
想象是艺术生命力的发端,是艺术永恒的太阳和上帝。但是,想象这颗光耀夺目的太阳,只有在触及大地之后,才会燃烧。在太虚之中,它是无法燃烧的。它在其中只会熄掉。
真实的生活是浩瀚无边的,是错综复杂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了解其整体和所有千差万别的局部。何况有许多事物,人是无从看到,也无从经历的。可是人却想知道、看到和听到一切,想经历世上各种各样的事情。于是想象就给予他现实所未及给予或者不可能给予他的一切。想象能弥补人生的空白。
想象力创造了万有引力定律、原子裂变、相对论、无线电、哈姆雷特王子和电影《小鹿班比》。
人的思想如果缺乏想象力,一如想象脱离了现实,是不会结出果实来的。
有一桩事情,连我们强大的想象力也是无法想象的。这便是想象力的消失,这也就意味着它所孕育出来的一切事物的消失。如果想象力消失了,人就不再成为其人了。
想象力乃是大自然的伟大赐予,它蕴藏于人的天性之中。
西班牙小贵族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小贵族是一位孤苦的老头,家里只有一个年迈的保姆,没有亲戚,没有朋友,习惯单调枯燥的生活。有一天,从西方航行回来的一位水手路过,给他讲述航海的故事并给他留下一个玫瑰红的海贝壳。当天晚上小贵族从海贝壳中看到一个神奇美丽的国度。第二天小贵族就到马德里恳求国王要去寻找那个神秘的国度。小贵族像变了个人一样克服艰难险阻,终于在遥远的西方找到了那个神奇美丽的国度。但是,小贵族疲惫的心脏经不起空前的欢乐,他死去了。
缺乏想象力的人会像曾经的小贵族一样,生命力枯竭,拥有想象力的也就有了一种创造力。想象力创造了万有引力定律、原子裂变、相对论、无线电、哈姆雷特王子和电影《小鹿班比》。
为什么作者故事里的小贵族是一位老人呢,是不是意味着大部分老人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枯竭,想象力的逝去也就是生命的消亡。这里用老人是不是更有说服力呢。想起沈复的幼时记趣,孩童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是让孩子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反观我们的课堂,听说有的小学教师为了孩子考试不丢分,用一边一边造句,要求孩子们统一造成:我一边跳舞,一边唱歌。这样的教育是可悲的,孩子的思维被固化,想象力被扼杀。想象力是生命力的发端,生命的活力依赖丰富的想象。希望在我们的教育中渗透更多想象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