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自己有一个习惯,每天晚上的11点到12点这个时间段,都会做一件事情,在笔记本上写当天的工作总结。幸运的是,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而写这本书的最初灵感就是想把这些碎片化的想法点子进行系统化的总结。有人会问:每天写东西,哪来那么多内容可写?的确,也经历过没内容写的时候,怎么办?翻看过去的笔记,这些笔记记录着当时的想法和点子,和现在的想法碰撞后,源源不断的灵感就来了。
写作的灵感从哪里来?一是从创作中来,二是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情景碰撞而来。
当我们在某一领域,经过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后,知识框架也会逐步搭建起来。而在后续的经历中,会不自然地问自己一些观察和思考。
活动策划人员,同样也应该有这样的职业习惯,在大街上看到人多的地方,不要光顾着看现场热闹,更多地应该去观察思考,他们在搞什么?这个环节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我们能否借鉴过来?
偶尔也会参与同行做的活动,目的并不是参加活动本身,而是去学习他们怎么做?在现场布置了什么?物料成本费用是多少?有没有更低的供应商?然后现场用手机拍下来,记录一些灵感,回去后自己去思考琢磨这些问题。
有一次去楼盘看房,看到人家的餐饮区,发现人家做的蛮不错的。不论是盛放器具,还是食材成本,都特别精致。当时就在想,这一套东西多少钱可以搞定,以后做活动可以试试这个。
在我们的眼睛里,更容易注意到那些与已有认知有关系的东西。
有一次下班骑车回家,路过街边的公交车广告灯箱,秒到一个很大的很突出的词语「5m层」,这是一个写字楼的广告,「5m层」这个词正巧就是最近同事议论办公室,我不懂还特意问了一下什么意思,以前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词!
回头我就想,这个广告天天摆在路边,每天上下班可以见到四次,在这里已经路过三个月了都没有注意到广告,今天怎么突然注意到这个广告?
突然意识到,街上的那些广告牌为什么要请明星做代言了。其实人们一开始并不会注意到广告,而是先注意到代言明星,在看到那么大的广告牌的时候,第一意识会去想,这个明星拍了一部电影,刚刚上映,我昨天还特意跑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所以,在注意代言明星的时候,广告的也印在了消费者心里。
在别人的故事里思考,在自己的经历中成长,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