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和姐妹们一起共修时再次提到了教育孩子这个热门话题,围绕着这个话题我们还谈到了孩子教育中“能不能打”“怎么打”“打的流程”,一提到孩子,妈妈们都会有好多的话,不知不觉就聊了两个多小时。
孩子能不能打?怎么打?
孩子的成长需要教育,教育就不能只是夸,就像一个人光吃糖就体会不到甜了,如果错了还是要教育,若说不管用,还真的需要来点小暴力。问题是怎么打?打孩子绝对不是泄愤,不是说孩子让你生气了,你就打。而是孩子确实做错了,触到底线了,你得明确让他知道这样是不行的。
打的流程是什么?一定是先说,不见效再考虑打,打是让孩子长记性,记住:不是泄你的愤。
所以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生气,很愤怒,建议你先走开,开启自己的情绪转换器,在关键点做缓冲,平息自己的怒火能清晰地看到整个事件后,再来面对孩子。明确地告诉孩子,我要打你,为什么打你,怎么打你。
不要让孩子看到你也跟个孩子一样,管不住自己的情绪,因为生气因为发怒而责罚孩子,结果会让孩子惧怕的是你的气势而不是自己做错了的后果。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孩子会因为怕你而不敢做,而不是这件事不对而不做。
教育孩子还要注意家庭成员的配合。如果你在教育,爷爷奶奶在旁边护着,或者孩子爸爸在一边否定着你的教育方式,那你的教育就是不成功的,孩子不知道到底谁是对的,甚至会选择相信那个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最好的做法是,另一方离开或者跟孩子说,我认可你妈妈的做法。
教导孩子也要因时而异。
在亲子关系和气氛紧张的时候,教导会被视为一种评判与否定,此时的沟通和教导效果都会大大折扣;关系融洽的时候,在私下里对孩子循循善诱效果会加倍。
孩子需要教育,也要讲究方法。
贴标签方法
一般提到贴标签我们都会想到不好的方面,但却同样可以运用到好的方面。
行动计划:对孩子每天的行为做记录,看到孩子的进步和成长,为孩子记成长日记,让孩子每天在成长日记中肯定自己,如今天独立完成一件事,今天帮父母解决了一个问题,今天在学习有了一个突破等,通过强化自己的成功体验,培养自信心。我们的群主叶老师不也经常说吗?一个人整天被夸,一天夸五次,一个月就是150次,一年就是1825次,在这样强大且持续的心理暗示下,他能不自信吗?
此外,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也要自觉改变自己的动机,培育自己内在的安全感,不再用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价值。比如,不要因为孩子让你没有面子而批评孩子,面子是要自己争取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独立性。
一旦我们摆脱了过去对孩子的看法,培育了基于价值观的动机,我们就会感到一种新气象——不必再拿孩子与旁人比较,不必把固定的社会模式强加在他身上,平心静气地欣赏他的优点。要知道,孩子“出人头地”的成就中,自动自发因素的作用要多于外在影响。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永远都是在摸索,没有一套方法是适合所有的孩子的,所以在教育孩子上,我们一定用心用情,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