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阅读《情境影响力》这本书,情境影响力引起了我对思维舒适区的思考。
什么是思维舒适区?
思维舒适区是我们对人,对事,对看到的某个画面、现象或片段做出的第一反应。
具体表现为:
1.别人让我们看到什么?我们就相信什么。
例如有的时候我们会看朋友圈里形形色色的生活状态,包括代购,呼吁捐款,爱国等等。
我们可能会本能的通过一个朋友圈去对一个人产生印象。比如看到一个代购,我们也许会主观地认为销售就是这个人的代名词,而忽略了代购那端可能是某一个课程的优秀学习者,可能是一位擅长烹饪美食的妈妈,也可能是一个摄影爱好者,或是弹得一手好钢琴的人等等。
2.我们让别人看到什么?别人就相信什么。
例如很多广告商到现在都认为,请几个明星代言产品,消费者就会相信明星们确实在用这个产品。所以广告词从来都没有变过的说:“我正在用,你也值得拥有。”明星有没有真的在用谁也不知道,但消费者都明白一个事实:未必。广告商始终觉得大众都会盲目相信。然而从粉丝留言我们可以看出,再忠实的粉丝,大部分也不过就是在认真看着他们的爱豆一本正经做广告罢了,买不买还得取决于他们本身的消费能力,以及想不想购买。广告只能引起一时的关注。洗发水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今天并不会因为谁代言就去购买,没有好的用户体验,谁代言也没有用。
3.我们看到什么,就觉得应该是我们所想的那样。
例如看到小朋友一脸困倦没完成作业,你会主观的认为他不认真对待或是拖延任务,但也有可能是因为作业量确实太大或者孩子状态不太好导致的。
我们之所以很难跳出思维舒适区,往往就是因为太主观。
主观的设定一个场景或者自导自演一个场景。但实际上我们的判断未必就是正确的。思维的惯性让我们只想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阻碍了我们探究事情本质的能力。
跳不出思维舒适区会给我们造成哪些不好的影响呢?
首先,导致因主观判断,缺乏查证而形成错误的认知,这如果只是一件小事影响可能不会太大,但如果是破案呢?
其次,主观判断使我们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换位思考,不换位思考要么容易形成误解,要么容易冤枉别人,再严重一点,可能会导致谈判失败,自身利益直接受损。
再次,主观判断一旦时间久了,我们的思维就容易固化,形成固执而不懂得变通的习惯,也有可能会长期陷入逃避事实的怯懦情绪当中。
怎样解决?
方法有三:
一、宏观的看待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现象等。
二、不随便下结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换位思考,不轻易下结论。
三、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有问题发生,就找出根源,从源头上去解决问题。主观的下结论,只会陷入情绪的牢笼中,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辩证地看问题,多角度了解和说明问题,才可以真正解决问题。
这就跟看一本书是一样的,从作者的角度去看,从读者的角度去看,从书评者的角度去看,从市场需求和市场反应去看,再结合自己去看。
后天就是读书日啦!跳出思维舒适区,咱们一起共读好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