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几天时间把刘子超的《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看完了。我几乎是逐字逐句地看完的,这本书文字流畅,信息量大,叙述描绘得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我最开始是从豆瓣读书年度读书总结上发现它的,而且豆瓣评分很高,再加上我对中亚那块神秘的地方一无所知,于是在网上果断买下来了。
为写这本书作者花了9年时间,参考了无数本书籍、文献,以及在国内外专家的帮助下才完成的。该书先后讲述了作者在中亚五国的旅行经历,在吉尔吉斯斯坦游历天山,亲身体验加加林疗养院,在塔吉克斯坦看帕米尔高原的风景,寻找当年玄奘法师到过的佛塔遗址,遥想法师当年西天取经遇到的种种千辛万苦。作者在乌兹别克斯坦咸海看望一位中国籍老板和采集虫卵的工人,异乡逢故人,和老板喝着伏特加聊起了快要消失的咸海,聊起他们的生意,还聊起这里的风土人情。中亚五国最封闭的要算土库曼斯坦了,作者几经辗转都没有能够进入该国,只能在边镇朝鲜族村庄逗留,还向读者讲述朝鲜族人的来历,原来他们是从遥远的远东被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硬迁移过来的,现在他们的后代已经不会讲朝鲜语,而只会讲俄语了,不过还保留吃泡菜的习惯。作者最后以参观哈萨克斯坦大草原核弹实验室遗址结束旅程。在这本书里面作者讲述了,中亚五国虽然独立出来了,但民众对俄罗斯比较依赖,很多人选择去俄罗斯打工,读书。有些人还比较向往外面的世界,比如说想去美国看看,挣点美元。毕竟中亚几个国家属于内陆地区,在全球化的时代下算比较闭塞,几乎很少与外界接触。在书里,作者在中亚各国旅行过程中偶尔会遇到几个骑行的欧洲人,遇到中国人的仅只有一次,据说那个中国人是看了司马迁的《史记》和玄奘《大唐西域记》对中亚那块地方有种迷一般的向往。在中吉边境上会遇到中国司机,但他们很少深入到中亚来,中国人对这里的影响只存在历史的长河中。
伴随着中国提倡的“一带一路”,中亚成了中国链接欧洲的陆路交通枢纽,这块地方已经不再陌生,但依旧神秘。中亚经历了蒙古入侵,汗国争霸、苏俄重塑以及独立后的混乱和复原,中亚又恢复了长久以来的模样——像一颗卫星,徘徊在不同文明与势力之间,校正着自己的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