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年廿八,距离真正意义上的2018年越来越近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边兴过早年,意思就是说,还没到年三十,家家户户早都团年了。从腊月廿日开始,一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五,这里一直沉寂在家族宗亲的氛围中。
关于过早年,这是土家族的一个风俗。据说是跟打仗有关,慢慢地就延续成为了一种风俗习惯了。百度上好像有相关的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下。只不过,我发现许多生活的习俗和习惯都是因为祖先在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比如,客家的盐焗鸡也是一个战乱时代的产物。
许多人总是说现在过年没有小时候有意思了,现在过年已经没有了年味了,甚至还有人会觉得年就不要过了,劳民伤财的。每个朋友的认为都有大家的道理,不同时代的朋友对于“年”的认识也是不同,对“年”的守望更为不一样。老年人期望的过年是儿孙满堂共居一室,难得盼得一年的团圆。小朋友们则盼望都一点的红包。大人们则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盼头。
相比于中国那个物质缺乏的时代,“年”确实少了“年”味,因为日常的生活早已满足了我们对“年”的需要。日日在过年,时时在春天。然后,人们便开始对“年”寻找新的意义。换个说法,也许就是精神文明建设。或者,想尽办法折腾下过年。比如,出国旅游。
我之前听一个朋友跟我抱怨,他说自己不喜欢过年。他觉得现在过年没有意思,亲戚老表之间没有了过往的纯朴。在一起攀比的往往是车子,票子,房子。好像只有这三样比别人高了才有面子。是的,我不否认在社会上存在的这种不太温暖的现象。但,我们在埋怨的时候是否需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这种游戏规则的缔造者。假如我们没有前面说的那“三子”,至少我们应该有份尊严来面对自己,我认为,那份尊严是自己缔造的。那份尊严的名字叫做——真诚。
虽说有不喜欢过年的人,但纵观我们中国的“年”,依旧是暖暖的。看看春运路上的那些人。只要能回家,在辛苦也值得了。我几乎过年是回恩施外婆这边的,所以,我感受过春运。我感受过那些思念家乡人的心。没有感受过春运的人,是对回家少了一份体会的。我喜欢坐火车,我喜欢在火车上感受人间百态。做一个观众,看着自己,看着他人。在奔驰的火车上,望着路边一个个闪去的过客,你才对人生的体悟都一分的感觉。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我就不想计较了。留在心里的,也只不过是那些忘掉了不愉快之后的一些美好。
这几天我一直在忙碌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外婆年龄大了,许多事情都交给我去打理。或许,我就像雪师说的,刘一凡对什么都无天赋,反而在做饭上还有些天赋。我想,这些可能也是因为家族的问题。外婆的父亲活着的时候是恩施州地区餐饮界的龙头。有祖上的光环照耀,我有点天赋也是应该的。我除了粤菜以外,土家菜,川菜都略知一二。外婆手把手教着,我在实践中学习着。在菜品中,手与食材相接触的温度里,我仿佛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一代又一代的离去,一代又一代的到来。而舌尖上的味道却从未因离去和到来的发生而断续过。这种味道的传承是一种文化。
所有事情的意义是自己来定义的,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对于我来说,“年”是一个传承,是给我们和家人一个相聚的理由!您呢?您的理由是什么?呵呵,无论怎么样,好好的爱你的家人,这个理由总没错!晚安!
写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018年2月13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