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人类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六)中年期的心理特征
中年期又称壮年期,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我们将年龄在29-60岁为中年期。其中29-40岁为中年前期,此期生理、心理成熟,较稳定,是个体最旺盛的阶段;41-50岁为中年中期,个体生理、心理开始出现一些变化,如生理功能开始减退,心理上开始修正自己的行为模式;51-60岁为中年后期,生理、心理开始衰退。
中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人生理的成熟期、心理的稳定期。此期又会出现向老年期过渡的变化性生理、心理特征。
1)感知觉变化
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感知觉出现最早,也最先开始衰退。中年前期人的感觉比较灵敏和稳定,中年后期人的各种感知觉能力都开始减退。
人过了40岁以后,视敏度和视觉感受性逐渐下降,听觉阈限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视觉和听觉处理信息的过程都随年龄增加而呈递减的趋势。
视听觉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可以通过反应时来说明。反应时在青年期达到高峰,约在20岁左右为最强,在中年期逐渐下降。
2)记忆的发展变化
如果识记的材料是熟悉的,中年期的记忆力保持平稳或下降很小。但如果识记的材料是不熟悉的,或从识记到回忆之间间隔的时间较长,或在识记过程中有干扰,中年期的记忆力则表现为大幅度下降。
因此,不能笼统地说中年期的记忆力下降了,而是表现出了记忆侧重点或结构的改变。这和成人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思维的特点是相一致的,即对表面细节的记忆下降,而对意义或主题的记忆并没有下降。
让被试者读一则故事,然后根据记忆把故事写出来。青年期的个体更多地报告故事中的具体情节或动作,而中年人则更多地报告故事人物的心理特点,并对故事给予较多的解释。
因此,中年人在记忆加工过程中,不重视简单的细节,更关注有关事物本质的结论性信息。
3)创造力的发展
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创造力的最佳年龄段是不同的。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创造力在青年期达到最高峰,而人文科学领域的创造高峰是在中年期甚至老年期。
有人对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研究后发现,从数量(每年发表的文章数量)上看,科学家们在40岁前后达到最高峰;但从质量(发表文章被同行引用的次数)上看,50岁甚至60岁仍然保持很高的水准。
4)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不仅与人格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与人格发展水平也密切相关。
中年是人对自己一生进行观察和估价的时期,对自己的事业成败和婚姻的美满程度进行评估及决定下一步做什么。
由于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成功和失败的总结,接触到了社会的阴暗面,体会到了世态炎凉,认识到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们多变得老练持重,因此,中年期的个性发展倾向逐渐转为朝向内部。
5)人格的变化
中年期的人格特质相对稳定。但由于生理功能的变化和人生阅历的增加,中年期的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如下:
①内省日趋明显,按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从青年期到老年期,人格由年轻时的外倾变得越来越内倾,即中年人不再像年轻人那样容易冲动、敢想敢干,而是把关注的焦点投向内心世界。
②性别角色日趋整合,中年男性在原先男性人格的基础上逐渐表现出温柔、敏感、体贴等女性特点,而中年女性则逐渐表现出果断、大度、主动等男性特点,即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这种“男女同化”的人格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完美人格”。
③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在面临挫折或冲突时,更多地采用幽默、升华、利他主义等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而很少采取否认、歪曲、退缩等消极的防御机制。
④为人处世日趋圆通,表现为认识和处理问题不再像年轻人那样死板,而是更加灵活。
6)心理能力的继续发展
心理能力是指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能力的综合和总和,而非单项能力。
中年时人的智力发展到最佳水平,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经验也丰富,故中年也是其发挥创造力、在事业上出成果的阶段。
有人统计过,从公元600年到 1960年之间科学家的1911项重大发明创造,其最佳年龄在35-45岁。中年人由于迫切希望取得成果,因此要求自己不断地更新知识,勇于探索和创造,勤于实践,主动接触社会,接触新事物,使其心理能力在中年期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