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对于“三维空间”的感知,是在0~6岁这个时期慢慢一点点形成的。这个阶段,儿童通过抛、撒、移动物体来探索空间,感知他和物品、和空间之间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家长会发现,某段时间儿童会非常执着于把东西从原来的地方扒拉下来,或者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乐此不疲。有些家长很困扰,也很困惑,但这就是他在探索空间。不用过于焦虑,因为这个时期的行为和热情很快就会消退。
处在敏感期的儿童,会做很多家长看来非常奇怪,又造成一些麻烦的事情。
作为家长——自己孩子的“首席培育官”,得基本知道,儿童的这些“奇怪行为”意味着什么,因为这不是只有你的孩子这样,而是几乎所有的幼儿都有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来盘点一下,儿童对现实空间的探索是怎么发展过来的?
到处扒拉东西
在最初,儿童首先会发现,这一个物体和那一个物体是分离的,所以,他喜欢把一些东西从高处扒拉到地上,然后捡起来,再拿到高处,再扒拉下来... 循环往复地这么做。
这可以形成儿童最早对空间的感觉。
喜欢“洞洞”
这个感受过去以后,他就会发现,一个空间,里面的能抖出来,外面的能塞进去。所以,儿童见了洞洞就会把一个东西塞进去,这个活动在儿童1岁的时候非常频繁。
有人根据这个特点还设计了一种玩具书,叫“洞洞书”。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洞洞足够让孩子发展空间概念。
喜欢垒高高
紧接着,儿童开始不断地垒高、推到,再垒高,再推到... 循环往复。
这是在感知“三维空间”,是对空间感受的过程。这个感受是儿童数学智能发展的关键所在。
钻衣柜、躲桌底
在接下来,儿童会对狭小的空间特别感兴趣,比如钻到大衣柜里、桌子下面玩耍。
有时候,孩子们一起玩游戏,就是一个孩子躲到桌子底下,过了一段时间,轮到另一个孩子,他们就静静地待在那个狭小的空间。成人看看就已经觉得无聊了,他们却乐此不疲,还需要排队进行,这就是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着前所未有的一种空间感。
爬到桌子上
之后,儿童会对爬到某个高处感兴趣。我们常常会看见小朋友反复爬楼梯,实际上,这都是儿童在运用身体对空间把握的一个过程,这时候的孩子会对爬窗台、爬桌子、爬楼梯、爬栏杆都会有巨大的兴趣。
喜欢从高的地方往下跳
这个阶段过去以后,儿童的能力又得到了提升,开始喜欢从高处往下跳跃。
这个过程除了儿童在感受空间的大小,他还在用他的皮肤、肌肉、身体来感知这个空间有多大、多高、多远。儿童发现自己从这个高度往下跳,心理已经能够承受,就会跳下去。
儿童透过经验发现对这一空间高度得到把握,能够再一次承受,就会去探索更高的空间。
你会发现,这种探索是一步步向前迈进的,这个过程如果顺利,会给儿童形成一种心理经验或体验,就是他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探索领域。有些人长大以后,可以不断在新的领域“开疆拓土”,就是这样的体验形成了这样一个可以突破自我的核心人格。
所以,当儿童在现实中不断探索空间的时候,他不光是在形成对空间的感知,也是在为未来进入到广阔的人类社会的探索做着准备:他是在社会当中充分地展开自己,释放自己的能力和激情;还是蜷缩在某一个领域战战兢兢地固守,生怕踏足新的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如果儿童时期的探索可以充分展开,那么他就具有了在日后社会中尽情发挥自己力量的人格基础,而做到这一点,父母这个首席培育官需要付出很多,更重要的,是需要忍耐很多。
在儿童把一堆书扒拉的到处都是的时候,你会是什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