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如何刻意练习,我想给大家聊聊关于写作那点事儿了。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如何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
我是如何从一个作文困难症患者变成一个现在每天写作的人?
其实,我不是一开始就喜欢写作的。我这里想谈一下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写作文对我来说可头疼了。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写作文,我就写了三句话,大致的内容我还记得。我写了一个放牛的故事,我是这么写的:“吃过早饭,我去河边放牛。我看着牛在河边吃草。太阳下山了,我骑着牛回家了。”
这是我人生第一篇作文,空洞、乏味,而且一点也不真实。我的语文老师看到这样的作文也很头痛,但是他并没有批评我,而是想方设法鼓励我。老师让我当了班里的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收每周的作文,我是觉得挺汗颜的。
后来,我爸给我买了一本作文教材,我就从模仿优秀作文开始,加上老师时不时的鼓励,我觉得写作文也没有那么难了,慢慢也找回了一些在写作方面的自信。后来,我的作文水平就不知不觉提高了不少,从小学到中学经常被老师拿来当作范文在班级里分享。
再到后来,写作就成了自己的一个爱好。我经常会记日记、写诗歌、写随笔、偶尔也会写写小说,但那个时候也不是每天写。真正激发我写作动力的有两个机缘,也要感谢两个人。
语文老师的日更奇迹:2018年年底,我在简书上关注了一位乡村语文老师,她的名字叫“爱琴海湾”。她每天日更,非常了不起。这位老师刚刚日更了1000天,累积写了93万字,我还发了祝贺信给她。其实,她的文字挺朴实的,故事也很普通,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就是这么平平无奇的一个人,她一年积累下来竟然写了几十万字,我被这位老师的精神激励到了,可以说她是我的引路人。
数学老师的文学作品集:2018年底,我那阵子工作特别累,身体也不太好,后来生病住院了,前后有大半个月时间没上班。等我出院之后,我就做了一件事,现在来看我特别感激那件事情。这件事跟我爸有关系。我爸是一个喜欢写作的数学老师,他的诗歌作品经常发表。我就把他之前写过的一些文章整理了出来,给他印了一本书,准备春节回老家的时候给他一个惊喜。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时间积累的力量,收录的文章跨度有十年,而且这是发生在我自己家庭里面的事情。这件事让我觉得特别受触动,我爸收到这本书之后,他也很受鼓舞。之后,他更有写作的动力了。现在,他退休了,还一直坚持写作,今年又给他出了续集。
我真正开始每天写作是在2019年初,最初加入简书,我每天写一篇文章,那个时候每天会写1000多字,后来发现我抽不出那么多时间来写东西。同样是受刚刚讲的那位语文老师的激励,同时接触了《微习惯》这本书,我就在2019年1月17日这一天加入了简书的日更挑战,它的规则是每天只要写100字就算挑战成功了。我想每天写100字还不简单嘛,不费吹风之力啊,但后来我发现写100字并不难,难在每天写。我还记得当我咬着牙写到第45天的时候,简书给我送了一本书,这样算是对我前期付出的一个奖励吧。
几乎是在同一时期,我报了得到大学,那个时候每个人都要立flag。我还记得我立的其中一个flag,就是日更100天。在得到大学同学们对自己要求还都是蛮高的,我想要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所以我就坚持每天日更,最终在2019年5月3日完成了这个日更100天的目标。事后想想这个100天是相当的关键,因为它为我后来的每天日更奠定了基础。其实在日更100天之后,我发现自己已经停不下来了。期间也有犹豫过,想着要不要断更,但是后来我发现,我对于写作的需要大于写作对我的需要,于是就坚持了下来。
在你养成写作习惯之前,你需要找到一个激发你做这件事情的动力。赋予一件事情意义,只有你认为这件事情有意义、有价值,你才会毫不犹豫地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
写作对我的改变
写作是我们表达的底层逻辑。如果一件事情你想不清楚,你肯定也写不出来或者写出来的内容让人不知所云。
写作其实是一种非常严谨的表达形式,它要求逻辑缜密。我一直都认为写作是一种思考方式,因为它是在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
毋庸置疑,写作确实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在职场中,写作能力成了我一件特别称手的兵器,平时工作中需要动笔的地方,我明显感觉写作速度快了很多。写作也是我在职场中一个最突出的竞争优势,大家觉得我的文笔还不错,这也让我获得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
通过不间断的写作,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当我把自己写的东西讲给别人听,就会讲的特别流畅。因为每天都在记录生活,我感觉自己的记忆力也似乎变好了,一年前发生的事至今还能回忆起来。
写作让我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加认真了。生活不再是简单的重复,我意识到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没有两篇文字是一模一样的。
写作让我能够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印象中大多数时候我都很平和,满面笑容。即使少数时候心情有些糟糕,写下几行文字也能很快恢复过来。
因为要日更,我不得不摄入养分。写作让我通过阅读注入新知。如果哪段时间没有好好读书,笔下的文字也会很乏味。每天坚持读书与写作,让我形成了一个知识加工的闭环。
写作让我更加了解自己。有一天,我翻开我大学的时候写的文章,我突然间就好像回到了大学时代的生活。我在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我们通常说,一个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写作其实是多了一个途径让你了解自己。
在过去两年半的时候,我通过日积月累完成了我的第一个50万字的写作。从获得两季的日更王者,到简书创作者,再到简书签约作者,也让我从写作这件事上获得了很多的自信。
大家可以算一笔账,如果你每年写20万字,连续写上50年的话,是不是就1000万字了。在我们整个人类历史上,一生留下1000万字的人,可谓是寥寥无几。
我知道有一个人做到了,就是《金粉世家》作者张恨水,他每天写3000字,一生写了3000万字。
如何养成习惯?
(一)要事占位法
你可能会说,写上一天两天的,我还能够做到,那怎么能保持长久的写下去呢?如何保持写作的激情?
我最初用的一个方法,叫作“要事占位”法。我会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除了写作别的什么事都不干。我这个写作专属时间是什么时间呢?说起来很奇葩,就是我每天坐班车去上班的路上,大家知道去机场的路又远又无聊,但我超级喜欢这么遥远的路途,因为这段时间是完完全全属于我自己的,我就利用这段时间来完成每天的日更。
我总结,这样做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个好处就是把这段空闲的时间利用起来了。一坐上班车,我就打开简书。这段时间也成了我最享受的一段时间。说起来特别神奇,无论班车上多么嘈杂,只要我打开简书,我就立马能进入心流状态。每天有这么一段心流时间,也是挺幸福的一件事。
第二个好处就是锻炼了我的限时写作能力。就是因为班车上的这个时间相对是固定的,大概是30分钟。我要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完成我的一篇日更,这个还是蛮有挑战的。在理想状态下,我必须在班车到站的时候把今天的文章发布出去。经过长久的刻意练习,我写作的速度不知不觉提高了。可能刚开始的时候,我这一路只能写上一两百字,班车就到站了。那现在稍微好一点,大部分时间我能完成一篇七八百字的小作文。
大家比较熟悉的村上春树,它每天的写作时间也相对固定。每天完成3000字,写上一年半载的,一本畅销书就出来了。
小结一下,如果想养成写作的习惯,你应该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或者是早上或者是晚上。如果你想让写作成为你的一种生活方式,每天给它留出一个固定的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专题分类法
你可能会问:你每天写作,到底写些什么呢?哪有那么多什么内容可写啊?
回答这个问题特别重要,我就讲一些我个人是怎么做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爷爷就经常跟我说一句话:“处处留心皆学问”。在写作的时候,也同样适用:处处留心皆是写作的素材。这要求我们要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
如何观察生活?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到一个地方旅游的时候,你可以了解景点背后的历史传说或故事,然后把它记录下来。
因为有写作的习惯,所以我必须主动搜集写作的素材,要主动去观察这个世界,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最初的时候,我会在早上上班的路上观察天空的变化、留意树叶颜色的变化,然后把它记录下来,一般先从写景入手,然后再来抒发感情。写作的时候,你必须得有自己的思考,这里说的思考不是说让你胡思乱想,而是近期收获了哪些新知和顿悟。这些文章一般会被收录在我的“晨思录”专题里面。
还有一些素材来自于我平常参加的一些线下活动,我把它命名为“社交洞察”。每次参加活动,你不可能说是没有一点收获,对吧?有可能别人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分享了一个令你非常触动的点,给到你一些启发,这时候你也可以把它作为写作的素材。打个比方,我平均每年参加30场社交活动,那么我一年下来就有30篇“社交洞察”。
我还有一类素材,和我的原生家庭有关,是一些关于个人成长的,我把它叫作“时光里的故事”。主要写的是我在过去几十年的经历,或者是我的家族故事,更像是我的家庭回忆录。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激发了我对儿时的回忆,我会把它记录下来。还有我每年写给孩子的信,我也会把它放在“时光里的故事”这个专题里面。
除此之外,我还会写一些睡前故事。我们小孩有个特点,他不喜欢听现成的故事,那么我就会绞尽脑汁来自己编一些故事,在睡觉前讲给他听。这些故事大多是凭空想象的,也没有说事先构思好,我是一边想一边讲,有时候他听的非常入迷,还要求我讲系列故事。第二天一大早,如果我还记得这个故事,我就会把它写下来。我知道我们得到有些家长,每天给孩子写成长日记,还有每天给孩子讲一段话,这些其实都是很好的素材。
我还有一个“轻风诗集”的专题,因为我有时候心血来潮也会写一写诗歌。年轻的时候写的会比较多,一年能写100多首。现在年龄大了,灵感少了,所以只会偶尔也会写一写。
我现在写的最多的是“晨读社”这个专题,最初这个专题叫“每天读点书”。今年,由于工作原因经常需要加班,我就把阅读的时间由晚上调整到了早上。每天早上醒来之后做三件事:喝水、跳绳、读书。我刚刚讲了,阅读和写作,一个输入,一个输出,形成了我学习的闭环。当你没有内容可写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事实证明,这种积累是非常有用的,这就相当于你个人的素材库,可以随时随地取用。
就是我自己的写作经验而言,其实写作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你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比如,我爸除了诗歌,他别的题材都不擅长。你可以记自己的生活感悟,你也可以是读书笔记,你可以记回忆录,这些都是可以的。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说你必须得从心里面认同写作这件事的重要性,愿意去在这方面花时间,这对于个人、对于家庭都是非常宝贵的。
我们有些同学会担心写的东西没有价值,怎么办?
如何写出有价值的内容?
前段时间,读书会作者光临活动请了张凯老师来分享他的新书,我当时作为读者分享了如何写出有价值的内容。我当时总结了三个心法,可能有些同学也听到过,我们再简单回顾一下。
第一个心法叫“心里有底”,要相信自己写的东西有价值。
以前,我也总感觉自己写的东西没有价值。我很少主动去和别人分享我的文章,我用文字记录当下的所思所想以及我个人的成长历程,虽然对我自己来说这很重要,但我不认为这些东西对别人来说有什么价值。
直到有一天,我一个小学同学给我发了一条信息:“你写得真好,解开了我不少心结和困扰,心情豁然开朗平和起来。”我真没想到,我平常随手写的这些文字,还能帮别人解开心结。
用张凯老师的话说,写出跟别人带来启发带来改变的文字,这就是写作的价值。你懂得的知识不是每个人都懂,没有人完全复制你的经验和经历,和别人分享你的所思所想,一定是有价值的。
明白这一点特别重要,它帮我完成了心态上的转变:我开始相信写作不光是对自己有价值,对别人也是有价值的。从此,我开始主动去投稿,希望我的文字能被更多人看见。
第二个心法叫“眼里有人”。这个心法是说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读者是谁。
我以前写东西都是自顾自的来写,那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目标读者是谁,大部分时候是自己跟自己对话。
为了打破这个魔咒,我曾经尝试用书信的方式来写作,写给我的家人,写给我的朋友,写给我的老师等等。但这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书信只能是针对一个人,而不是某一类人,这个受众群体就会比较狭隘。
自从我那位小学同学告诉我,她读了我的文章之后给她带来的一些启发。从此,我就把我的这位同学作为我的目标读者中的其中一类,现实生活一地鸡毛,她们急需一些正能量的激励。在下笔之前,我会想象我的文字正是为她这一类人写的。我在写作的时候,我想象着她正在屏幕前方阅读我写的文字。
这是我第二个认知上的转变,我现在几乎很少写意识流的文章,而是侧重于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文章标题多是以如何开头,比如“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绪教育”。
第三个心法叫“过程有序”。写作也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流程。
书中将写作分为六个步骤,分别是:确定主题、收集素材、整理素材、深度思考、设置框架、开始落笔。
原来,写作不是只要下笔写就行了,而是要像做菜一样,先确定菜品,然后是准备食材,洗菜切菜,把菜配好,最后是按照工序把食材下锅。可以说,想做好一道菜品,中间的步骤一步都不能省。
小结一下,这是我提炼关于如何写出有价值的内容的三个心法:
1. 心里有底。要相信自己的写作是有价值的。
2. 眼里有人。写作要有明确的对象感,知道自己是为谁而写。
3. 过程有序。写作要遵循正确的流程,要像做菜一样去写作。
你自己的人生传记,靠自己书写。
如果你还是不知道如何下笔,那么我推荐你写日记。
很多我们所熟知的大师都有写日记的习惯,如曾国藩、鲁迅、周作人、季羡林等。如果当初不写下来,后世就会少了很多研究其生平的宝贵资料。自己的传记,要靠自己书写。
我们经常写作的人会发现文字里藏着的秘密,一篇篇文章就像是一块块拼图一样,最终会将整个人生都展现出来。
我不认为一年写20万字有多么了不起,因为这只是时间复加的力量。每天写30分钟,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做到。
写作就是这样一件需要刻意练习的事情。尽管这条路很孤独也很漫长,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沉淀,总有一天,等你回头再看时,会发现自己已经翻过了一座山。
任何结果都是日日不断的结果,唯有日日不断,方可水滴石穿。
结语
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人人皆可创作的时代,文字是属于普罗大众的。有了文字这个工具,我们普通人也可以用它来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人人手里都有一件兵器,有人把它磨得锋利无比,有人却让它变得钝拙无力。
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生。当你每天都在写作,你就会发现:你不需要成为谁,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
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
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