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之死》:不一样的历史书,看历史洪流下小人物的命运

“这是一个有关幻想、肉欲与不安的故事,也正是对那个时代、那个地方恰如其分的注解。“

王氏,一个没能留下名字的普通农妇,却做出了反叛主流贞节观的“出格”举动,以生命为代价,换来一生一次的“自由”。

书名:《王氏之死》

作者:史景迁

真没想到,这本书是个老外写的。

史景迁,是耶鲁大学历史系斯特林讲席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协会会长。

他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尤其擅长以“讲故事”的方式写作,使他的著作既具有学术性,又极具可读性。

《王氏之死》最早于1978年出版,是史景迁对中国清初底层社会的一次深入探索。

复原十七世纪的县乡中国与家庭生活,再现动荡时代下小人物的命途祸福。

也是世界微观史研究的里程碑之作,自70年代问世以来,启发了无数历史学者关注过去被忽视的普通人,彻底改变了历史研究的视角。

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包括《郯城县志》、黄六鸿的《福惠全书》以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叙述,还原了17世纪末山东郯城县的生存样貌。

这是一种很让人着迷的蒙太奇的呈现方式,这些原本平行生活于同一时空中的人物和意象被拼贴组合,让历史本来的面貌一点一点浮出水面。

这本书以王氏之死为名,讲述了清初中国东北部一个偏僻贫穷的山东小县——郯城县里,一个名叫王氏的妇女因不堪生活重压与人私奔,最后惨死在丈夫手下的故事。

事情发生于三百多年之前(1668-1672),在山东郯城有一个妇人王氏,抛弃了她的丈夫任某和情夫出逃。

逃亡途中,王氏被情夫抛弃,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回到距郯城县城西南八英里左右的家乡。

由于在当时私通及私奔都是不小的罪名,她不能回家,寄居在离家不远的一个道观里,却被以前的邻居高某和自己的丈夫任某碰上,而高某对此的嘲讽也引发了高、任二人的小小斗殴。

王氏最终被任某领回贫寒的家中。在一个雪夜,邻居听见两人的争吵,任某在新买的草席上,将膝盖顶住身着睡衣的王氏的肚子,残酷地掐死了不贞的妻子,随后弃尸雪地。

第二天,邻居高某因此前的斗殴而成为这个命案的被告——怀恨在心的任某和他的父亲到郯城县衙状告高某与王氏私通并杀死了姘妇。

县令黄六鸿很快就识破了这个并不高明的阴谋,任某得到惩罚,但是没有按照律令判处死刑。

可笑的是,那个被诬告的高某却为安葬王氏付出了份量不轻的十两银子。

县令黄六鸿担心王氏的魂魄会游荡在村落之间骚扰活人,于是决定安葬这个有罪的妇人,而高某被要求为此埋单。

郯城,这是一个在所有财富和权力上都分配不均的边缘县城:基层县治在层层约束之下勉力运转,却无力纾解困境。

这是一群历史上的被遗忘者:普通百姓挣扎于战乱、贫困和地方暴力中,没有官场人脉帮忙应对,也没有强大的宗族可以倚赖;

无名女性没有法术和金钱作靠山,婚姻可能是毫无欢乐的陷阱,舆论与道德可以随时摆布她们的命运。

个体的孤独与不幸,只能以愤怒与幻梦相抵抗。当现实的困苦与《聊斋志异》中充满魔法、鬼怪甚至性别力量的故事以蒙太奇的方式相互映照时,一种全新且充满温度的历史现场在我们眼前展开。

书中以一个小人物的命运为切入点,通过王氏的悲剧命运,展现了清初山东农民的贫苦生活和底层社会的生存状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视角。

书中详细描绘了郯城县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苦难与无奈。

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一个小人物都是那么渺小而又那么重要。他们的命运虽然无法改变历史的大局,但却在无形中塑造着历史的脉络。

史景迁把“王氏之死”形容为退潮的海水中捡起的一块彩色的石头。

他感受到,“这块石头正在向握持着它的血肉传递温度。”他想把这种温度传递给现代的读者,让更多的人触摸到历史里的人物的脉动。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历史的人,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