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在人生行为最关重要,故判断必须由自己下的,绝非他人所能代替。养成学生之判断力,使彼于轻重缓急是非善恶之间,各人自有一种度量权衡。此又无论何项科目,自可于教授时,由无形而灌输于学生者也。何故许多学科不能于教授收此等效果?因各教员深恐任学生自作陷于错误,必遇事由为教员者示一方法,生吞活剥地令学生承受,于是学生虽承受得许多,每无心得,一到亲自实验,学生遂茫然无所措。殊不知学生自做一事,幸而不错固好,即有错误者,错误次数愈多,经验愈多,能于几次错误中经验出来,所得真理,始能永远不忘。———《杜威教育文集》第4卷,第224页
成长是无人可替代的,饭得自己吃,觉得自己睡,同样思考也无人可替代。小时候,长辈经常会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还记得你当时的感受吗?点着头,说着嗯,心里肯定嘀咕:“你的才不对呢?为啥要听你的?”这也会延伸出后来的话:“我给你说了多少遍了,咋不长记性呀?”
古话有云:吃一堑,长一智。路得自己走,走了才知道坑在哪,怎么能避免掉坑?这跟做手工是一样的,不让你动手,花费很长时间给你讲步骤,最后让你判断学会了吗?两者是一样的道理。
错误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勋章。期末看到孩子的卷子,问问他自己:对自己的考试满意吗?觉得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是什么?通过提问激发他自己思考。即使考得差强人意,更要耐心,劈头盖脸一顿吵,对于他,不会有任何成长与提高。在错误中学习,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