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5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本课围绕核心句型"I can hear..."展开,结合地点介词(in the park, at home, on the street, in the sea),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描述不同场所听到的声音。通过课堂观察和互动,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目标句型,但在介词搭配(如at home与on the street的区别)和发音准确性(如ship/ʃɪp/与sheep/ʃiːp/的区分)上仍需加强。

二、教学亮点与成功经验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通过播放鸟鸣、钟表声、公交车和轮船的音频,引导学生猜测声音来源,成功调动课堂氛围。学生主动举手说出"I can hear a bird!"等句子,体现了情境化教学的有效性。

游戏化巩固知识点

"听音猜地点"小组竞赛(如播放海浪声→学生抢答"In the sea!")深受学生喜爱,既练习了句型,又强化了地点介词的记忆。深圳本地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如蛇口码头的轮船声)提出拓展词汇,展现了课堂生成性。

分层任务设计

针对能力差异,设计不同任务:

基础层:根据图片填空(I can hear a ______ at home.);

提高层:用3种句型描述同一场景(如"I can hear.../It is.../I feel...");

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基础任务,部分学生尝试了扩展表达。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语言细节易错点

部分学生混淆"hear"与"here"的发音,需通过绕口令(如"I hear a ship here!")强化区分。

介词使用错误(如"on the sea"代替"in the sea"),可结合地图图示讲解介词逻辑。

课堂时间分配

声音互动环节超时,导致最后的小组创编对话(Pair Work)未充分展开。今后需精简导入环节,预留更多输出时间。

个体关注不足

后排学生参与度较低,下次可增设"声音传递"游戏(学生闭眼听声传句子),确保全员卷入。

四、教学改进措施

强化生活化延伸

布置实践作业:"家庭声音记录表",让学生用句型记录家中听到的声音(如"I can hear a fan in my room"),链接深圳城市生活(地铁声、公园音乐等)。

多媒体资源优化

将课本静态图片替换为深圳本地实景视频(如福田CBD街道、深圳湾公园),增强代入感,同时融入德育("安静场所需轻声说话")。

合作学习深化

设计"声音故事接龙":每组根据不同地点(图书馆、游乐场)编对话,融入情感表达("The clock is loud. I feel sleepy!"),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五、总结

本节课通过"感知声音—学习句型—应用表达"的梯度设计,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未来需更注重语言细节的精准输入,并利用深圳本土资源搭建真实语境,让英语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