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 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据毛泽东的护士孟锦云回忆,毛泽东的床头总是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次阅读的印迹。然而,对于我们来说,阅读文言文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吃力的事情,一手读原文,一手拿古汉语词典来翻译,麻烦不说,很难系统掌握其中的内涵所在。那么,如何能做到轻松阅读又能掌握其中的的要义呢?《资治通鉴熊逸版》让我们轻松阅读这本巨著。
作者熊逸用“串讲”的方式,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资治通鉴》。他的解读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本书为第二辑,内容涵盖《资治通鉴》周纪三、周纪四、周纪五,以及秦纪一、秦纪二,以近260个问题为抓手,带读者“亲历”战国诸侯的土崩瓦解与大秦帝国的崛起。
在第二辑熊逸老师主要为我们讲述的是战国的崩解和秦帝国的崛起。书中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不仅包括经世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用人驭人谋略之道,更包括各种心机权谋、帝术人心之道。作者通过一个一个的人物和故事为读者讲述其中的战国的瓦解和秦国的崛起之路,以及淹没于其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真相所在。
作者熊逸在书中提到的中西方典籍和著作数不胜数。这些书横跨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等领域,所以读的不止是资治通鉴,更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经典。这样的书籍解说过去不曾有,未来也很难有。司马光没看过的后世之书,熊逸读过。司马光看过的大部分书,熊逸也读过。熊逸知道司马光说错了什么,说对了什么,他还知道什么是司马光故意说错的,以及司马光刻意隐瞒了哪些历史。跟着他读资治通鉴,就好像打开了上帝视角,把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讲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种体验,是无法从读原著和白话版中体会不到的感受。
熊逸说自己写这套书的方法,就是运用“七把刀”解剖一头大象,那么是哪七把呢?分别是:追本溯源、竭泽而渔、跟进学术前沿、知人论世、思想史的专用解剖、古代意识、现代意识。通过作者的这“七把刀”,也为我们阅读史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引,让我们在阅读史书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去思考尽可能从历史故事中寻找事情的本源和真相。
读史让人明智,读史可以鉴今,读史可以资政。本书在解读人物时,更多渗透着对人性的分析,其实解读任何一件历史故事和人物,唯有设身处地的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从得与失、危与安、权与利等视角去分析、审视,才能有效解读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才能给人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追本溯源本身就是一种刨根究底的学习方法,是探索知识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就如本书《造像与立碑》所述那样,作者既阐述了中西方文化艺术对管理的帮助,从治理国家角度阐述艺术在展现领导形象、凝聚向心力中的作用,以及中西方的区别,亚历山大侧重用高大的“塑像”,而秦始皇则通过“频繁巡视全国各地”来刷存在感,来增强对国家的管理。以前还以为秦始皇喜好全国各地游玩,原来这是增强领导力、认同感和向心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