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愿意来这里讲自己的故事给那么多人听,是因为我希望你也能跟我一样,至少找到一个愿意听你的故事、懂你付出的人。”
——她的故事还真的挺难长话短说的。所以我不得不学一下咪蒙的文风,写一篇又臭又长的“人生经典剧”了。
一个不幸福的童年,和一个奔向幸福而去的结局
她的童年,是在父亲对母亲的打骂声中度过的。
她父亲,是个表面看上去文质彬彬但是控制不住会骂人动手的暴力丈夫,对她的母亲总是有百般不满。然而在每次打骂之后,她的母亲依然委曲求全地照顾着这个家。
在她的记忆里,母亲从来没有流过泪,过于坚强又过于软弱,以至于她的父亲把打骂她母亲的习惯带了一辈子。
再坚强的女人在这种无爱的婚姻生活里也很难不让自己变成一个“怨妇”,所以很多人都说她母亲虽然能干但总带着偏见看待所有人,只有她明白为什么。正因为她母亲把太多的恨传递给了她,更加重了她对童年不美好的记忆程度。
她说,她从来不觉得家人是最好的依靠,除了她母亲。
她的奶奶拒绝她的户口入住,原因只是怕她的户口抢了叔叔继承家里房产的优先权;
她的姑姑因为很晚出嫁,因为嫉妒她母亲拥有她而曾三番四次捉弄她的母亲;
她的叔叔因为是单身主义,所以她、她爷爷奶奶、她父母和她叔叔姑姑在一个屋檐下住了很多年。
对她来说,童年从来没有真正属于过一家三口。
写到这里我觉得我需要缓和下情绪,这故事的开头也太沉重了些。希望没有让看的你们跟着一起心情太沉重就好。
吸口气,继续。
在她5岁后,她父母终于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但是为了户口对应好学校,她母亲选择把她继续留在了奶奶家,和爷爷奶奶还有叔叔姑姑一起生活。
她说:虽然父母是出于好意,但是她并不觉得一个好学校能比一个完整的三口之家来得更重要。
到中考前一年,她都是住在阁楼里。
她说,每天晚上蟑螂老鼠都能从她的面前跑过去;每次打雷下雨的时候因为感觉就在头顶上面传来声音,所以从此以后每逢打雷下雨她都睡不着觉;每次妈妈来看她后赶去上班,等到她母亲一走她就躲在被子里哭。
她的母亲买来水果牛奶后,她奶奶都会骂骂咧咧;等她母亲走了以后每天的晚饭基本都是一块排骨加卷心菜,基本跟学校里的午餐盒饭没什么两样,顶多就是排骨换成肉圆,以至于她后来吃饭的习惯就是吃饱就行,哪怕365天不重样也可以接受。
她说,我直到高中去了寄宿制学校后,才终于有了回到母亲身边的感觉。
同寝室的女孩子们都带很多零食和水果互相分享。于是每个周末坐班车回学校时,她母亲都会给她准备好一大袋好吃的。从此以后她就爱上了吃零食,好像唯独美食能抚慰内心的不安。
好景不长。原本高中的四人帮最后因为一个无意间的三件恋爱关系告以终结,从而还引发了很多同班同学对她的有色眼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事情影响,高考的时候她落榜了,进了一个二本的大学,和她原本的梦想失之交臂。
初中最好的3个女生,一个出国,一个去了异地读高中,一个失去了联系。高中里的女同学们似乎有一个她怎么都融入不进去的圈子,但同时追求她的男生却不少。人总要有爱的感知,才能坚强得走下去。
她说,我习惯了没有朋友。孤独慢慢变成一种享受,进而把自己的心锁得牢牢的。
大学四年,她只谈了一次恋爱,轰轰烈烈,也非常短暂。她说,我从来不过情人节的原因是因为我就是在情人节分手的。
分手以后,她又把自己关进了只有自己的世界里:把业余时间排得满满的,用来学习各种新的知识。
很多人都叫我学霸,可是学霸内心也有苦。更何况,当第一名太辛苦了。
大学毕业前半年,她开始边工作边写论文,一周上6天班,每天12个小时甚至更多。好像只有忙碌的工作能让她觉得安全。这一点,让我突然联想到欢乐颂里的安迪。
就是在这份工作时,她遇到了现在的丈夫。说到这里她戛然而止,跟我说:这一段,你都是知道的。
其实,她基本没有跟我说起什么,她极少在我面前提起她的感情和婚姻生活。她说过,家里的事,哪怕跟闺蜜也不能多说。因为没有人愿意一直听你的抱怨或幸福。
所以我选择尊重她的方式,从恋爱到结婚到生子,她的这8年我只好跳过不写。
但是她婚后到生子后的一系列变化,我是看在眼里震撼在心里的。一个母亲原来可以为孩子改变那么多,我忍不住要问她。
她说:因为我不想让我的孩子跟我一样,无论如何,我要给他一个美好回忆的童年。但是我内心的不安就像一个不定时炸弹,随时会因为一点点小事而爆发。
“曾经我把自己的心门关得死死的,根本不认为我会爱上别人甚至踏入婚姻殿堂。但是有个人硬是把这道门撬开了,同时他又曾一度让我再次关上那道门。所以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突然就要离开我的孩子,我对孩子的爱患得患失,一直到发现原来母亲本身的不安情绪对孩子影响有多大后,我问自己:说好要给孩子一个美好回忆的童年呢?
当我知道,安全感不是工作赚钱、不是靠有人疼有人爱、不是家人永远陪在我身边以后,我只能自己去强大起来。这个强大不是逞强,不是争口舌之快,而是内心的无所畏惧。与此同时,你强大的气场还不能灼伤了周围的人,因为别人并不懂你,也没有理由必须懂你。
随着孩子的长大,我越来越觉得从孩子身上依稀看到自己的影子,好的、不够好的。正因如此,我也慢慢变得更好起来,我感受到越来越多养孩子的快乐,当然也伴随一些其他烦恼。比如,我发现了自己有时候苛求完美又做不到完美的样子,跟我母亲当年一模一样,跟我婆婆很多地方也不尽相似。”
完美欲是把无形的刀,一不小心会培养出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孩子会因为一直被推在第一名的位置上压力重重,有一天突然掉下第一名时,他是否能有抗挫折能力呢?
我们从小对着孩子说:你要乖,要听话懂事,要好好读书争做状元,以至于我们帮孩子的课余时间排得满满的。“书读不好就是教育不成功”的理念根深蒂固在我们脑子里,但在这种压力下培养出来的学霸,有多少真正成为了领军人物呢?有多少人不会在遭遇逆境时“一病不起”?有多少是内心真正幸福的呢?
她说,当我发现我现在可以释然面对我父亲的时候,我内心的不安全感正在逐渐消失,对于童年记忆的原谅正在逐渐显现。这大概就是指的成长竟然是和自己父母和解的一个过程吧。
现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我坚持的原则不再单纯是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而是说:快乐是需要的,但是并不是说毫无节制的快乐。适应生活中各种意外和变故,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可以乐观坚强地生活下去,这才是一个好的父母应该教会孩子的事。
别人的故事身上,总有你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