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依旧是用这样一句土味十足的调子引入了开头,但不得不说,这样一个逼疯老实人、劳民伤财的故事,确是为了博得妃子一笑而已。
李德善,一个勤勤恳恳的老实人,兢兢业业一辈子的京城九品小官,如同现今社会的普通人,努力攒足首付,才贷入人生第一套房,还未憧憬生活,便陷入那样的不白之职。岭南至京都,于大唐天宝年间,往返五千余里,运送保鲜期仅3日的荔枝,不论是谁听闻都只能摇头苦叹一声:荒唐!无可奈何,他去了。
五千里路途如何的艰辛,李德善老实人怎样的聪慧,于夹缝中完成了这样一个近乎不可能的任务。马伯庸用短短的笔触,娓娓道出过程里外的辛酸,于此间表现更甚的还是朝廷层层盘剥、官场种种虚与委蛇入目三分的刻画。书末,在经历了频繁状况,除了幸不辱命送到的荔枝,还有上好坊残碑下跛脚的凄凉身影。画面一转,在那个富丽堂皇、偌大的府邸里,左相沾沾自喜讲述描述着自己解决运荔银钱消耗办法:巧立名目的层层赋税,最终成为压倒本就不足以支撑生活的驿站工人、农户的最后一根稻草。再看那一句:“荔枝本相尝了一颗,就那样吧”,何其讽刺。
历史的缩影永远不会无的放矢。我无法上升到家国的层面,因我没有立足于其内,也无权对于如今其中的种种评头论足。但就个人经历着眼,虽未有同小说描写般不堪重负动辄生死的危境,却于细节处也不遑多让。于个别公司而言,话事人一个突发奇想,也许根本记不到明早,但对于某线条员工可能就是两三天夜以继日的加班。同皇帝“鲜荔枝”的一纸诏令,是李善德4个月的殚精竭虑、胆战心惊。于是,李善德爆发了,这样的飞黄腾达,于心不平,于气不顺,这不是“我”可以坦然接受的心安理得,所以有了对于左相句句诛心的一连串反问。
社会的发展终是延续着历史的进程,但一切的问题都会在不断往前推进的时间进程中得以解决,对此我永远报以信心。从80后,90后,00后乃至随之而来的10后,平等将会逐渐被刻入骨子里。因为伴随着教育的不断普及,文明在越来越多人内心扎根,所有作为终将受到自己最内心的拷问。岭南倚靠在荔枝树下那个跛脚的树农会诠释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