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此刻,我好好睡了一觉,坐在电脑前,想着如何复盘这一次的安徽之行。
这次出行,心思都在“如何把这节课呈现好”这件事上,在和指导老师的持续研讨中,不断发现可改进的细节,基本没有太关注周遭事情,跑步的装备也成了行李箱的摆设。
复盘这件事,得从接到这个任务开始说起。四月下旬,指导老师让上一节跨省校际展示课,时间是在五月中旬,由我自己来选课。当时,他给我推荐了四年级下册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也说了可以考虑下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考虑到教学进度,不想麻烦对方学校特意留出课文,另外,我也想着如果是下学期的课文,也许教学设计还可以试试去投稿。
于是,我充分尊重自个的自主选择权,跟w特说,我要上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后来,这篇课文的选择,多次被诟病“你怎么会选这节课?”“这节课,不好上……”磨课的日子里,在不断怀疑自己中,咬牙坚持,毕竟自己选的课,跪着也得好好上完。
小长假,自己细读文本的同时,在知网检索资料,又读了一些琦君的作品集,在B站听孙绍振教授关于文学鉴赏的小课,和小n老师探讨这节课可能尝试的方向,请教她的意见。下笔完成了一稿的教学设计时,心里完全也没有底。第一次试教,一节课妄图承载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完全行不通,虽然前期做了很多准备,但是当下看上去真是毫无意义。在w特的指导下,不断砍去一些内容,比如,既然我确定上第一课时,那么,删去对于旅台作家的“游子思乡”及“家国情怀”的深挖,聚焦于如何在“回忆童年故乡故事”之上做文章,让其在“摇花乐”与“闻花香”之间,体味“深情”。
第二次试教后,依旧是大改,到傍晚下班时,我的教案和ppt都还没有成型,而第二天,教研员要来听这节课,帮我进一步磨课。我跟y姐说,虽然想哇哇大哭,但是还是干了两杯黑咖,选择面对现实。晚上睡了大概3个小时吧,完成了新的一稿设计和课件,对着电脑练习试讲。靠着一口仙气上完课,听教研员的磨课意见,他问我,自己感觉如何,我老实回答,是目前自己只能抵达的状态。他对标省级优课,表达了对这节课的不满意,提供了真实情境创设的一个金点子,提出了一个改课方向,“单元视域下”“紧扣语文要素”关注“一花一鸟总关情”,还提出了一个要求——散文教学的朗读指导和主旨挖掘要实现“水乳交融”。
比我更年轻的老师说,没想到已经这样上了,还需要被批。互动较多的同事会鼓励我,不容易,努力熬过去。指导老师说,已经比前面的试教好很多了,只是考虑到要去省外上课,我们希望呈现得更好(我的理解,w特希望上得“抒情大气”)。我是那种平常特别经不起“批评”的人,但是,对于“上好一节课”这件事从来都是“非常听劝”的。我深知,教研员和指导老师看到的问题,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是需要我为了呈现好这堂课去解决掉的。既然,专家们给出了方向,我要做的就是努力去抵达。虽然,这个过程也无比痛苦,但是比“不知去往哪里”要好太多了,比当年自己一个人瞎琢磨要强太多了。我这么安慰着自己,鼓励着自己认真完成这件事。当然,这个过程中,常常有自我怀疑的瞬间,着实没想到,自己那么不适合上“散文”这种文体的课,生硬的过渡,细细碎碎的教学语言,毫无美感。
在出发前,完成了最后的两次磨课,w特陪我去对面学校试教,下午我去了j儿老师那边试教。w特表示没有什么问题了,细节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具体建议。j儿老师听课后,说这篇叙事散文不好上,这样呈现很不错,还说很适合我来上这节课,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一些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在安徽当涂和歙县上的两次课,电脑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课的呈现效果,内心觉得有些不完美和遗憾,此外,在课中的理答、追问、评价做得还是比较生硬的,没有较好地处理课堂生成的艺术和智慧。l说得没错,这种课堂上的突发情况一定会发生,需要学会坦然应对,永远学会用自己内在的确定去应对周遭的不确定性,不要惧怕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小插曲,学着相信自己。另外,课堂生成的处理艺术和智慧,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在一次课中速成的,需要自己不断有意识地去打磨和历练。
这堂课,以一项任务的形式交到我的手上,却因为第一次大胆尝试了散文教学,一直用一种渡劫的模式,不断卡住我,不断挫伤我。有很多个深夜和清晨,独自在为这节课一遍遍寻找上课思路。幸运的是,这条路上,我并不孤独:陪伴我一路磨课,不断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又充分尊重我个人课堂主张,甚至亲自帮我画“桂花”的特级教师;犀利点评,给出金点子,又安抚我“这节课不好上”的教研员;帮我想办法,给我教学灵感的教研组长;担心我太累,跟我说“不要怕”的家人;到了正式上课时,为我忙前忙后,同时不断鼓励我的同行领导和小伙伴们……当然,还有默默支持我的副班,帮我揽下了管班的事,还有四年级语文组、q老师、j儿老师给我提供的试教班级……
“上一节课,真的不容易!”每次磨课,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是呀,成长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流泪、流汗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我很庆幸,不起眼的自己,在奔四的路上,依旧拥有蓬勃的生命力,甚至,还能拥有托举我的一双双手,引领我向前走的一位位重要他人。我很幸运,也无比感恩。
离开歙县那日烟雨迷蒙,白墙黛瓦浸润在水墨里。走过徽州博物馆时,忽然明白磨课与徽州木雕同理——初时粗粝笨拙,经千万次凿刻,终会透出温润光泽。教学这场修行,原就是借他人之光,照见自己的拙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