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理解行为只是冰山看得见的部分,看不见的是孩子无比渴望被理解的整个内心世界。

01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爸爸辅导孩子写作业后因辅导过程中爸爸带给她的负能量,她反过来教育她爸爸的视频。“咱们都是新手,为什么你想要什么样的孩子,你就可以教出来你想要的孩子,但我想要什么样的爸爸,我却不能教呢。不会你教我,就教了几分钟,一下子就哎呀哎呀,说孩子怎么那么笨,怎么样怎么样,你小时候不也这样吗,你的家人打击你,你就开始打击你的孩子吗?”接下来这个小女孩灵魂发问:“你这个爸爸做的到底好不好吗?”爸爸自己回答:“我觉得挺好的”,“但是你做的不是你自己的爸爸,是你小孩的爸爸,你小孩觉得好可能是真的好,但是你自己觉得好并不是真的好。”有些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想当然式的,比如这个辅导小女孩写作业的爸爸,他自认为爸爸当的称职,但是这个小女孩的回答并不是如此。她觉得爸爸的教育是好的才是好的,她是感受爸爸教育的主体,有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觉。

这个短视频里父亲对孩子的教育让我想到一句很经典的“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打着都是为你好的名义,却压着孩子喘不过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作为父母应该是孩子的摆渡人,而不是孩子的主体思想。

这个小女孩对爸爸的追问,其实她希望的是自己被看见,希望她的爸爸也能听到她的心声。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真的能看见孩子。

02

《看见孩子》这本书强调的是行为是了解孩子内心困境的线索,它的核心议题是关系。他强调的是“看见”这两个字。正如文中所说:“人更加在乎的不是任何具体的决定,而是感到自己被看见,后面这件事几乎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所以看见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背后的行为。你要把孩子的行为看作内心世界的反映,也就是说,你要看到行为背后的感受,而非行为本身理解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理解行为只是冰山看得见的部分,看不见的是孩子无比渴望被理解的整个内心世界。

关于“看见孩子”的一些借鉴:

如果你能让孩子拥有安全的空间来试错,而不必担心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那么你就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并且最终让孩子与你走得更近。

构筑牢固关系的前提是双方共同认定没有谁绝对正确,因为人在关系中的安全感来自理解,而非说服。

孩子养育得好与坏不一定取决于亲子间有无冲突,而应取决于冲突过后,我们能否去关心孩子,能否去了解他们在冲突中的感受,以及能否努力去修补亲子关系中的裂痕。

人与人关系好并不是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矛盾,而是因为他们能够在爆发矛盾后重修旧好,能够在遭受误解后重获理解。

任何行为都是一扇“窗”,里面藏了一个人的感受、想法、冲动、感觉和未能满足的需求。行为从来都不是迫切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本身,它只是问题的线索。

03

这本书整体而言值得一看,里面一些看见孩子的方法值得借鉴,不过有几个观点的表达,需要你正确的理解。这本书作者一直强调的核心观点是你的本心是好的。这个是一定前提的 。倘若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因一句“你的本心是好的”而给孩子带来负面情绪或消极影响,那和“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有什么区别。

文中有一句话说:“在很多时候,满足自己需要的唯一途径是在这中间容忍他人的痛苦。”根据这句话的前后语境来理解,它想表达的是当其中一个人想出去参加聚会或者出门,希望另一半来照看孩子,与另一半协商没有成功的时候,该怎么办。这句话表达的是“容忍他人的痛苦”,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在说只要做到容忍他人的痛苦,就可以放心的满足自己的愿望,与“看见”背道而驰。有时候达成自己的愿望需要两人之间协商或者合作。

作者一直在强调“本心是好的”这几个字,然而不同情境下的大喊大叫会对孩子造成不一样的情绪。并不是“本心是好的”,孩子就一定要理解大人的大喊大叫。

大人作为一个成年人,比孩子更有控制情绪的能力。

波兰作家显克维支说:

“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它的使命。”

父母在与孩子有冲突时,不是一味地指责,而是首先先想想冲突的根源在哪,冲突的突破口是关系的修复。

写在最后

养育就是要尊重孩子本身和他们的需要,而不是关注大人自身和大人的需要。 养育者需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反思、学习和调整。我时常想,养育孩子其实是对我们这些父母的一种历练。

养育孩子就像浇灌一棵小树苗,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成为苍天大树,而是需要用心的呵护与浇灌,一年又一年慢慢地长大,最后才会成为一棵树。

借用《不被理解的少年》的一句话说:

“这一代孩子需要被充分地看见、被平等地对待、被理解、被接纳,他们期待和成年人建立亲密稳固、互相尊重、共同成长的关系,他们想要真正地为自己而活。”

看见是建立美好亲子关系的起点,听见就是疗愈。希望父母都愿意听见孩子,都能够听懂孩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