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这是一本读起来短平快的书,看起来它是有厚度的精装本,书名也足够劝退,但打开才知道,这本书写了40位哲学家的思想、理论,分摊下来是不是就过分短小了呢?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产生这些疑问:
学哲学到底要干嘛?
哲学真的不是人类的过度思考吗?
每件事都思考后行动真的是正确的做法吗?
哲学对个人生活真的有,哪怕只是一丁点的指导意义吗?
在让大脑成为这些思想的跑马场之后,我究竟应该选择哪些部分作为人生的指导方针?
40位思想家,本来短期记忆力很差的我该如何让自己记得?
我所理解的“现代”:
工业革命开始之后的社会就是现代社会,机器、工厂出现,人类的工作发生改变,工作内容、地点、时间都被改变,扩展到更大范围的生活被改变,社会结构也发生改变。
工作变成了大多数人的生活重心,工作越来越具备机器的属性,越来越能够量化,效率至上。人与人的关系也发生变化,人员流动性变大,过去的亲密关系逐渐变得疏离。
“古今之变”——现代的特征三点:
1.个人至上。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科学帮助人类“征服”大自然;
2.神的消失。共同的信仰被打破,理性登上舞台。大多数人失去了共同的人生准则。尽管我们因此获得了自由,但古代相比,无法通过祈祷解决心理问题,无法用礼教解决实际问题,便又陷入混乱和茫然之中;
3.集中生产的方式将人变成工具。
为什么选择当一个现代人比古代人难?
信仰的消失,过去很多问题,神、信仰直接给出的答案,但神“消失”了。答案变得不确定,而效率至上的社会,试错成本太高,人变得不知所措。
流动性加剧,人所处的群体、群体里的人的变化非常频繁。
人类会因为交往而变得快乐,遇见好的人会让人更有“人间值得”的感受,面对很多人生问题或者只是工作问题都能更轻松地解决。而流动性让人际间的关系变得更难建立,更别提需要更多时间的亲密关系。现代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独,漂泊感和乡愁总是伴随着他们,但其实“故乡”早就只是记忆里的东西,找不回了。
虽然如此,人确实变得更自由,生活也因此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可以体验古代人无法想象的丰富人生,见到古代人一辈子都无法想象的那么多人。可是见得多就好吗?目光所及的丰富真的可以充实我们的人生吗?
人的能力:
信念;
情感;
感受;
直觉;
冥想;
猜测;
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