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社群里一个妈妈分享的一篇文章,里面说到两个很典型的妈妈。
放任型妈妈:她非常爱自己的四个孩子,给了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自由,孩子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也可以无限制地玩电子游戏,不想做什么时也拥有绝对的权力,不会强迫孩子,会为了孩子的口味做四种口味的饭,会交流包括避孕在内各种各样的话题,孩子们和她无话不谈。但是因为缺乏规则,习惯的养成、孩子们的自由更像是散漫的“散养”,存粹靠本能和自觉,缺乏自我管理与纠错的能力,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
严厉型妈妈:秉承“管教即是爱”的原则,很注重孩子们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吃饭上学运动作息玩游戏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还会帮忙父母分担家务,孩子们看上去懂事有序又积极,他们明白什么是对的事情并会朝“目标”去努力。但父母不相信孩子拥有明辨善恶的能力和初步的自制力,于是太过周全的管束,太过严苛的执行,缺乏隐私的孩子让孩子感受不到足够的尊重,并且慢慢对父母闭上了心房。
群友讨论️️:“这几天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关于爱和自由。孩子小时候我比较严格,规矩什么我都要求的比较严谨,然后她确实是比较压抑的感觉,身体体质因为是内心的问题所以会很差。然后这两年我思维有所调整就考虑到是不是爱的原因,然后爱这个关键词到底应该怎么用,我确实也在掂量,这两年发现青春期所谓的荷尔蒙作祟她很自我,自我到简直在一些公众场合,让我觉得确实很没有家教。我这两天也在想,到底是我自己的面子问题,还是他真的有为受教养和受教育的这个过程。”
另一位妈妈:“我这两年都在学习“爱与自由”,我觉得爱就是看见他的需求和及时回应需求,自由就是给予他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自由,我不强加自己的想法去控制他(守好自己和他的界限)。但是孩子再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如何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这点就需要家长去教他。就是家长设定一个框框,在这个框框内,孩子可以自由发挥。”
但是这个框框怎么去设定?著名心理学者武志红说:“影响关系的要素有两点,爱和自由。爱,令关系更近;自由,则令关系保持距离。太近或太远的关系,都会让我们焦虑。”
育儿路上,妈妈们都有很多看似无解又自相矛盾的难题。
是不是孩子想吃糖果,就随便孩子吃,吃够了就不想吃了;想买什么玩具就随便买,愿望全满足了就不再惦记了;想看电视随便看,看太多了也就不想看了,想睡多晚睡多晚,困了自然就知道睡。只要大人无条件的爱孩子,不试图去干涉控制孩子,孩子开心情绪好,和大人关系融洽,自然就懂道理肯合作。
但会不会“给孩子自由了,反而更无法无天!”“尊重孩子买买买,一次不买就撒泼怎么解?”“经常恐吓孩子,青春期爆发后拒绝沟通。”“打也不是,顺从也不是,怎么把握这个度?”
可是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当自由需要你去“给”他才有的时候,那是真的自由吗?真正的自由,不是别人(包括父母,政府,权力机构)“给予”的。别人给的,不管是什么,都不可能是“自由”。当我们孩子的“自由”还需要我们“给”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并没有自由。家长需要的是面对这个事实,而不是通过自我麻醉(我给了孩子自由)去自我满足。
在没有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之前,所有父母都会认为自己的教育很完美,都认为自己很爱孩子,但很多人分不清楚是父母的自由还是孩子的自由?比如你可以“让”孩子尽情玩耍也可以“不让”,孩子能不能“尽情玩耍”跟他们本身没有关系,跟父母有关系。在父母“不让”孩子尽情玩耍的时候,孩子还能够随心所欲地尽情玩耍,那才是孩子的自由,而不是父母的自由。
但很多父母之所以将“爱和自由”联系起来,是因为他们没有真的理解“自由”本质是什么?总以为自己可以“给予”孩子(别人)“自由”。
自由,对应的是一个人的能力。
爱,对应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不管“自由”是个多高大上的美好事物,也不管“自由”有多值得我们追求作为父母,都要冷静面对孩子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不自由”的事实。
不可否认每个家长都是爱自己的孩子,但爱与自由是否天生就是矛盾的?一些家长在学习育儿的过程当中,要么过左,要么过右,总是摇摆不定。但百依百顺的爱是溺爱,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不是彻底放弃管教和规则。规则和爱是平行的,界限和自由是共存的,有规则和界限的爱才是我们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生的财富。
那应该如何让孩子去获取这个自由呢?我们之前的推文也有提到“真正的自由,是有能力去担当,具备各种专业的能力。”
比如做作业,别人40分钟做完,你20分钟可以做对做完,那你就会比别人多20分钟的自由。那工作之后呢?大家追求所谓的财务自由,是你首先具备赚钱的能力。当下特别流行“任性”一词,在网络语境下,其包含了“因为强大而自由”的意思。没有足够的资本,敢任性么?对老板有诸多的不满,但不敢炒老板鱿鱼,因为一时之间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只好忍气吞声受制于人。
——“这件事情全权交给你处理!”
——“可是我不知道这件事怎么做,还是你安排我做吧。”
——从事自由职业多棒!
——但是我没有可以出售的个人专长,离开工作单位就没有收入。
——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我不能应付大起大落的财务状况。
——我没有极强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可能会懒散地成天不务正业。
。没有能力,给你自由也不敢要。个人品格的高度和能力的大小决定了自由的程度。因此,“自由”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在刚刚学思考和想成就个人价值的时候,真的需要家长们好好地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