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没有遇到对的事,而是你没有使用对的方法。当我们看到了事物表面的时候,往往只是轻言论断,缺乏深刻的思考而错失很多机会。你回顾过去发生的往事时,是不是总会叹息那些没有抓住的机会呢?那么现在有这个机会去弥补它,那就是找到你思维的临界点,去反转你的人生。
——读《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有感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让人焦虑的时代。
因为我看到李笑来老师有推荐过成甲老师的文章——《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的三个关键突破口》而开始关注成甲老师的公众号,翻阅了成甲老师的公众号往期的文章,发现他的好多想法对自己有用,可以解决现在的困境,从而想进一步去了解和学习他。在现今,我们发现学的越多,就会越发焦虑,因为很多东西都记不住,用不了,而看了成甲老师的文章后,发现原来我们都掉进了一个叫“低水平勤奋”的怪圈中,那么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在《好好学习》这本书找到了答案。
《好好学习》就像是我们玩游戏的通关秘籍,我们生活中需要不断地打怪(困难),去获取我们成长的奖励。书中按照我们大脑认知的顺序为我们展现了获得奖励的通关地图,从概念(通关说明)到运用知识的思维与方法(通关具体操作)再到应用的认知规律(通关线索)。那么这个通关地图地全貌是怎样的呢?让我带你一起去看看吧。
通关第一步:概念梳理——原来知识和知识是有不同的模样
这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而且面对越来越多信息被发现和传播,我们有时会恨不得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掰成两个用,然后再整合,以最快效率的去完成知识地吸收,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吸收对自己最有用的知识。但是什么知识才算是最有用的呢?《好好学习》这本书的第一章就为我们划出了重点:那就是临界知识,可以为我们带来关键性影响的知识。
成甲老师在第一章中通过介绍现今的一些社会现象为我们展示了个人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的关系,我发现原来在我们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有那么三个阶段:
1.以获取的知识数量为主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左右);
2.再到以获取知识的速度为王的时期(2000年到现在);
3.最后是以掌握知识底层规律的时期(现在到未来)。
在这些阶段,我们的目标都是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但是却发现掌握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少数人的手里,成甲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知识的底层规律,从而改变了命运。
书中举了一些社会现象来阐明他的观点,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斜杠青年“的例子,在近几年,“斜杠”这个词变得很火,很多人都想成为“斜杠青年”,赚取多份收入。我也不例外,也是学习很多东西,想要改变现状,成为身兼数职的青年,但是看了成甲老师的文章之后,感觉自己被啪啪啪的打脸了,因为我一直表浅的理解这个词,拥有很多种技能就可以变成“斜杠青年”,成甲老师直接指出要害,“斜杠”是结果,不是原因,只有你提升了认知深度,在相关领域做深、做精,斜杠后面的词才会随之而来。
金句:
1.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诱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
2.“临界知识”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通关第二步:纵观全局——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才是硬道理
我们学会了看说明,那么下一步肯定是去把这件事情做出来,怎么做呢?成甲老师在书中把他七年的探寻结果告诉了我们,满满的干货分享。
对于临界知识的学习,首先要有心态、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其次是要有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书中先从我们需要具备的两种底层学习心态说起,这也是学习临界知识至关重要的一环。
(1)绿灯思维
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想着这个观点能不能为我所用,减少习惯性的防卫,学会辩证思考问题。
(2)以慢为快的学习心态
书中举了曾国潘带领湘军攻打太平天国的例子,引出读书也应该是像行军一养,“结硬寨,打呆仗”,厚积薄发也是这个道理,就是要花真功夫去死磕一些基本的道理,慢在真问题上,打通知识的阻塞,形成连接,这样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当我们拥有了学习心态之后,就需要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成甲老师分享了三个这几年通过他自己实践而有效的方法给我们。
<1>学会反思
我们要从小事着手,去探寻事物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想法、表现和后续改进的方法,而且反思的素材应来源于生活,但又应该要高于它,形成新的认知,深度的解读。
书中举了写反思日记的例子和方法,不应该是流水账的,而是除了事件本身外,还应该要有自己当时的情绪、感受和思考过程,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回顾的时候看到自己变化和改进的方向。
<2>以教为学
通过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这方面我想起了之前教过我的老师说的话“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值得我们学习。”成甲老师在书中也提到了,教别人是输出的过程,但是这会让我们看到自己知识的阻塞处,从而更好的打通这方面,让我们真正地拥有这方面的知识。
<3>刻意练习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1万小时天才定律”,任何人都可以通过1万小时的勤奋与努力就可以从平凡到超凡,但是,《刻意练习》的作者埃里克森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这个理论是有误的。要想成为专家,是不仅仅要有1万小时的锤炼,还要有刻意练习的实践。由此引出了“元认知”能力,就是我们对自己思考过程的思考。只有提升我们“元认知”的能力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怎么去培养呢?成甲老师列举了一个他思考的过程:
通过这本书,这三个方法相信我们都会有具体得了解,但是真正得深入去学习才能转变为我们自己的能力。也许我们通关过程会遇到一些问题,成甲老师也为读者想到了,额外提供了进阶的三个小技巧。
第一,记录,如实的去把事件记录下来,去思考和挖掘这些事件的关系;
第二,定期回顾,养成定期回顾的习惯,如周/月度回顾、年度回顾和五年以上的时间节点回顾,探寻这些时间里影响生活的基本规律;在这个环节里,成甲老师推荐了印象笔记这个工具的好处,因为我自己也在用这个小工具,发现真的会让你的生活方便了很多。
第三,付费购买,都说现在知识付费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如“得到”、“分答”、“值乎”或“在行”等都是在做知识付费的平台,如何能在大家都一样的时间内脱颖而出,就看我们在这段时间所做得事情了。而为知识付费,一方面是尊重作者的付出,另外一方面是这样真得能够缩短我们筛选真正有用知识的时间,让我们更快地得到成长。
金句:
1.赶着快的人,选择的是同一条路;有勇气慢下来的人,很少,反而在快速成长的路上不拥挤。
2.教育的根本定义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经验的解读方式。
3.花钱购买能够帮你省时间的生产力提升工具,是最划算的投资。
通关第三步:找到线索——实现知行合一的秘诀
上面讲了这么多关于掌握临界知识的概念和方法,那么我们怎么去找到自己的临界知识和怎么去应用它,会很难吗?成甲老师把他知道的秘诀通过易懂的案例总结告诉了我们,四步骤、三应用和一天赋。
四步骤是首先要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不断挖掘这个学科的可能性;其次是找到重要知识的原始出处,发现源头,对全局更清晰;再次是用基本原理去解释这个知识;最后是在没有解释的时候,自己去寻找或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它。这些步骤都在说明一个道理,就是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是可以相通的,当你找到这个临界知识,差不多就可以以一个支点去撬动整个地球了。
三应用是我们需要运用一切可以想到的场景和时间去重复应用临界知识,借助外部资源,通过刻意练习和运用预见性的认知能力,这些应用不断的锤炼我们临界知识的“肌肉结构”,让我们在这个时间内强化了自身。书中有个案例我觉得可以给大家参考的,是成甲老师推荐的万维钢的《精英日课》,里面有很多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临界知识的应用。
天赋,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书中把它具象化了,可以让我们有迹可循。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的天赋,然后成为成功的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人还在迷茫和徘徊中。成甲老师举了自己的例子,从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在哪,到在自己生活中寻找到蛛丝马迹,然后串联起来找到自己愿意付出时间和热爱的事情,就是我们说的天赋。
我们可以找到天赋的关键词是:兴趣、擅长、自然投入、充满热情
这些信息如果不应用永远只是信息,只有运用了才能真正变成我们自己的,如果我们能在学习临界知识的路途上,让天赋去指导我们前进,那么肯定也会事半功倍的。
金句:
1.从短期看,学习临界知识的进步速度未必事最快的,但是从长期看,用临界知识学习和思考是效率最高的。
2.方法和技巧永远只是工具,内心的热情和天赋,才是生活创造精彩奇迹的剑刃。我们应当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邮资机的热情和独立思考。
3.“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学习之道》乔希·维茨金
4.你必须让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通关在最后一步:通关奖励——那些通用的临界知识
书的最后,成甲老师总结了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的金库——重要的临界知识:
①复利效应(量变引起质变,达到临界点之后的爆发性增长)。
②概率论(生活都是由概率组成的,为大概率坚持,为小概率备份)。
③黄金思维圈(遇事多问一个why,抓本质,激发how的创意)。
④进化论(位置比努力重要,拥抱变化,敢于行动)。
⑤系统思考(人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你对事物的理解程度往往决定你的走向)。
⑥二八法则(人脉的重要性,要善于做一个给予者,重视和我们拥有差异资源的人脉)。
⑦安全空间(小概率事件必然发生,重视冗余备份)。
以上便是这本书的学习笔记。我们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掌握这些临界知识就会让我们更有自信和能力去处理它们,在学习中进步,也在学习中成长。
我在想,如果成甲老师的这本书能在我毕业的时候看到,让我早点接触临界知识,我的人生肯定会不一样,过去已经过去,但是我相信现在开始运用它们,我往后的生活也会变得充实和有意义。
谢谢在我迷茫的时候遇到《好好学习》,谢谢能与大家一起共读这本书,希望我们能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临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