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月读书笔记《罪与罚》(上)

陀氏第三本 上半部

等于只看了“罪”的部分,从拉斯科尔尼科夫酝酿罪行,到杀人、盗窃、逃离现场的过程,再到销赃、做贼心虚地试探,再到决心解脱,被佐西莫夫认定是精神病人,再次在街上遇到被马车碾得还剩一口气的马尔梅拉多夫,慷慨相助,回到朋友的派对上,后与母亲妹妹重逢。

读这本书的时候莫名想到半个世纪后诞生于法国的《局外人》,一样是属于以某种冷静眼光看待犯罪的故事,天壤之别是,一个开篇就在蓄谋,苦苦思索,环环紧扣,饱受折磨,心中天使与恶魔交战;一个漫不经心,心中没有善恶,只有一片虚无。这仿佛也印证了人从十九世纪进入二十世纪的这段时间里,经历了足够多的何谓公义的挣扎,变得迟钝麻木,连拉斯科尔尼科夫式的空想都不复存在。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处境让我联想起郁达夫的《沉沦》,那时的中国留学生想必能从陀氏时代找到相当多的共鸣:贫穷,自尊,骄傲,愤怒,屈辱……同时渴望公义,同情苦难。他的犯罪动机我认为是复杂暧昧的,起初因为拉祖诺夫的一席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拉斯科尔尼科夫将这件事在脑海里想了又想的那几个月里,他一直在权衡自己的诸多欲望,时而欲向困窘现状的复仇,时而按捺自己的冲动,时而理智指责自己陷于空想,对无所作为的现状焦灼不已。

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拉祖诺夫这个人物的塑造。他让我联想到的居然是《马男波杰克》里的花生酱先生。拉祖诺夫是个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名字就带有引导之意。他对主角自始至终怀有忠诚的友情,对事物的明朗态度,使他面对彼得的妄语不由自主地发出怪声,令人忍俊不禁。和花生酱先生一样,这个人物只有光明的一面。

第二点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母亲和妹妹那种以他为中心的态度,尤其是妹妹的自我牺牲,和索尼娅的自我牺牲极其相似。这部小说中塑造的殉道者、羔羊一般的女性形象,包括意外遇害的女房东的妹妹,都有这样的牺牲意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罪与罚》通常被认为是陀氏的代表作之一,甚至也许是他知名度最高的作品,在这两点之上,《罪与罚》无疑使陀氏迈入了不朽...
    兮兮_1991阅读 3,300评论 1 7
  • 一般人对波兰的印象几乎是陌生而难以想像,位在东欧,西边接壤德国、东北方是立陶宛、俄罗斯,南方与捷克、斯洛伐克相邻、...
    Dawn的游记阅读 465评论 0 3
  • 秋日午后的阳光洒在电脑黑色的键盘上,一阵寒意袭来,空气里的温度很低,深秋已至,在北方,人们开始为过冬做准备了,腌菜...
    孟婷mt阅读 1,010评论 1 4
  • 今天注册了简书,第一次听简书是看一位ios开发者在朋友圈发他的博客截图,so,我便知道了这个东东,今天正好有...
    zylprog阅读 181评论 4 0
  • 我惧你,乍逢钟情惹猜忌;我惧你,碾转相思损心气;我惧你,脉脉情深添憔悴;我惧你,被空违誓旁人议。
    鱼嚣阅读 225评论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