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父亲和母亲,爸爸和妈妈。一个人从生命之初便与这两个人有了一辈子的纠缠。他们为了养育你,付出自己大半辈子,甚至是多半辈子。孩子有不同的个性,父母也有不同的类型,我的父母就是付出不求回报型。
我的爸爸妈妈年轻时是工人,随着下岗职工的浪潮袭击,俩人离开国企,开始自力更生。出过夜市,开过饭店,摆过地摊,辛劳的付出并没有很好的改善生活,反而磨伤了他们独立创业的心性,而在此期间,他们从未放弃过对我的关爱,可以说,即使在家里最贫困的时候,我也没觉得贫困,因为他们从来都是把最好的给我,也总是用善意的谎言保护好我的自尊心,不让我感觉到贫困的所在,他们如此的爱我,就到现在也是如此。
再后来,在叔叔的帮助下,妈妈开始卖玉器,妈妈刚开始很不适应,因为做生意,特别是小生意,总得与各色顾客打交道,妈妈不是脾气很暴躁的人,但有时遇到蛮不讲理的人,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大吵一架也是少不了的,当然生意也会受些影响。在家里人的各种安慰劝说下,妈妈慢慢的会与各色人物打交道。妈妈性格随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强,也爱摸索。她闲着没事,就开始研究各种花样的编绳,那个时候,她还没有智能手机,所以,她总是把旧绳子拆了,一点一点的再重新编制,就这样,她学会了十几种编绳花样,来找她编绳的顾客也很多。妈妈跟年轻人也常能玩儿到一起,所以新玩意儿,新花样,新事物她也接受的快。妈妈也很勤快,似乎闲不住。有时我受不了就会说:妈,你都不能歇会儿。她完全不理会,还是忙个不停。妈妈孝顺,奶奶在世时,虽然偶尔也拌嘴,但是大多情况下,妈妈都会很在乎奶奶,买她喜欢吃的,用的,穿的。每年年夜饭,也是起来跟奶奶一块儿张罗,像剁饺子馅这样的累活,妈妈全部自己干。我小时候很怕妈妈,她的嘴很厉害,眼睛一瞪,嘴巴噼里啪啦的一顿,愣是能把我说哭,还不敢犟嘴。一直到后来,我上大学,妈妈忽然就开始“宝贝儿”“宝贝儿”的叫,我到现在还都不适应。对于妈妈这种温柔的变化,我总是以“人年龄大了就变得像孩子了”这样的话来解释。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妈妈对我的依赖越来越强,但是又总是怕我烦,而刻意去掩饰这种依赖。我明白,她是爱我的。作为独生子女,当我远嫁他乡,又在他乡工作,距离产生的不是美,是日复一日的想念。她想我时就会打电话,或者发微信。如果我没来得及接电话,她会一直打。我在话筒里传递的小情绪都可能让她喜或者悲,她太敏感了,所以我也学会了善意的谎言:不报忧只报喜。但即使如此,有时也难逃她的慧“耳”,每次被她拆穿时,她都会说:你是我闺女,我能不知道你啥样儿。是啊,我是她闺女,是她的小棉袄,也是她的牵绊和寄托,更是她的情绪感应器。我们彼此都为了让彼此更安心,所以才会编织一个个善意的谎言。但现在,我很不喜欢这些谎言。她曾被电车撞倒住了一个星期院,我却是在她出院一个多月后才知道,甚至我在她住院期间打过电话,我都没听出异常。当我得知这件事的时候,我很生气,我气她为什么不告诉我。她也有“正当”的理由:怕影响你的心情,再说,又不严重,没事儿,都过去了。你看看,就是这样“正当”的理由。我是她的闺女,却总是在享受着她的关爱,她也从不要求回报,还生怕成为我的负担。可是,殊不知,这样的关爱已经成为一种负担,我不想要这样的关爱。我已经不是一个孩子(每次这样说时,她都会理直气壮的说:在我们面前,你长多大都是孩子),我也该负起一个成年子女该有的责任和义务。我更希望她也能明白,对于孩子的关爱也要有所放手。
除了妈妈,爸爸对我的宠爱也少不到哪儿去,俩人的关爱都是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甚至爸爸对我的关爱比妈妈更小心翼翼、更胜一筹。这着实让我苦恼。可是就因为理解他们,懂得他们,所以又没法予以反驳,只能这样煎熬着。
而我也即将为人母。我想对于我的孩子,我不想成为这样的父母,关爱有度,适时放手,真诚相待,让孩子在成人之时便有成人该有的责任与担当,也让孩子能够主动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分担父母的喜悦和忧愁,真正成为家庭的一份子。
独立和责任也是一种关爱,而不是一味的保护。父母也要大胆的说出内心的忧虑和愁闷,让孩子倾听到父母内心真正的声音,长大后的孩子需要承担压力,才能真正成为父母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