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风貌管理 赓续城市文脉:让每座城市都流淌着独特的记忆

当我们漫步在一座城市的街头,目光所及的建筑轮廓、街巷肌理、市井气息,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独有的“风貌”。它不仅是视觉上的呈现,更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载体,是城市文脉得以延续的鲜活注脚。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守护城市的“面子”与“里子”,让现代建设与历史文脉和谐共生,成为每个城市必须面对的课题。加强风貌管理,赓续城市文脉,既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一、城市风貌:文脉传承的“立体教科书”

城市风貌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空间形态、建筑风格、自然景观与人文氛围的总和,它像一本打开的书,记录着城市的诞生、成长与蜕变。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到上海的石库门,从苏州的小桥流水到西安的古城墙,这些独特的风貌符号,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基因,是城市身份认同的核心。

历史风貌是文脉的“活化石”。老街区的青石板路、老字号的牌匾、古民居的雕花窗棂,每一处细节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商业繁荣、民俗变迁,甚至是重大历史事件,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例如,南京的老门东片区,通过对明清建筑的修缮与活化,让游客在青砖黛瓦间感受金陵城的市井烟火,这种“触摸历史”的体验,远比文字记载更具感染力。

现代风貌是文脉的“新表达”。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新建与更新,但新建筑并非与文脉割裂。优秀的现代设计会从地域文化中汲取灵感,用当代语言诠释传统智慧。如杭州的良渚文化村,将良渚玉器的线条、稻作文化的肌理融入建筑与景观设计,让古老的文明在现代社区中焕发新生。这种“古今对话”的风貌,让文脉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延续。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城市曾陷入“千城一面”的困境:推土机推倒老街区,玻璃幕墙取代青砖灰瓦,复制粘贴的建筑风格让城市失去了辨识度。这种“重开发、轻保护”的模式,不仅破坏了风貌的完整性,更切断了文脉的传承链条。因此,加强风貌管理,本质上是守护城市的文化根脉。

二、风貌管理的核心:在保护与更新中找到平衡

城市风貌管理不是简单的“冻结历史”,而是要在保护、更新与发展之间找到动态平衡,让城市既能留住记忆,又能拥抱未来。这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兼顾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的生命力。

(一)划定“红线”:让历史风貌“活下来”

保护是风貌管理的前提。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建筑、历史街巷等核心风貌要素,必须划定严格的保护红线,明确禁止破坏性开发。这种保护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要通过“微更新”让其融入现代生活。

- 分类保护,精准施策:根据风貌资源的价值等级,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文物保护单位,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保留原有的建筑结构与工艺;对历史建筑,允许在不改变外观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内部功能改造,如将老厂房改造成文创园、老民居改造成民宿,让老建筑在新用途中“重生”。

- 严控新建,保持协调:在历史风貌区周边,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必须与历史风貌相协调,避免“视觉冲突”。例如,苏州在古城保护中规定,古城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24米,色调以黑白灰为主,确保新建建筑“融进去”而非“凸出来”,守住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整体意境。

(二)守住“底线”:让现代风貌“有特色”

城市的更新与新建不能脱离文脉根基。风貌管理需要为现代建筑设立“底线”,避免盲目追求“高大上”而丢失地域特色。

- 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鼓励提取本地文化符号——如地域气候影响的建筑形态(岭南的骑楼、西北的窑洞)、传统工艺(徽州的马头墙、闽南的红砖厝)、自然景观(山地城市的错落布局、滨水城市的亲水环境),让新建筑“带着乡愁生长”。

- 尊重自然生态本底:城市风貌不仅包括人文景观,也离不开自然山水。风貌管理应守护城市的“山水骨架”,如北京的“西山永定河”、广州的“云山珠水”,通过控制建筑密度、保留生态廊道,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延续“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

(三)激活“动线”:让风貌资源“用起来”

风貌的价值不仅在于“被看见”,更在于“被体验”。通过活化利用,让风貌资源成为承载城市生活、促进文化传播的载体,才能真正实现文脉的“活态传承”。

成都的宽窄巷子是活化利用的典范。它没有将老街区变成单纯的“博物馆”,而是保留了川西民居的风貌格局,引入茶馆、蜀绣、川剧等本地文化业态,让游客在逛吃体验中感受巴蜀文化。这种“保护+商业+文化”的模式,既让老街区焕发活力,又让文脉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传承。

同样,上海的新天地将石库门建筑的外立面修缮保留,内部改造为现代商业空间,老弄堂里的咖啡馆、艺术展,让“海派文化”的包容与创新得到生动诠释。这些案例证明,风貌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历史与现代“无缝衔接”,让文脉在当代生活中找到落脚点。

三、赓续文脉:从风貌管理到文化认同的升华

加强风貌管理,最终目的是赓续城市文脉,让文化基因融入城市的血脉,成为市民的精神纽带与城市的发展动力。这种“文脉自觉”,比单纯的建筑保护更具深层意义。

风貌是城市的“文化名片”。独特的风貌能提升城市的辨识度与吸引力,成为文化输出的窗口。例如,平遥古城通过完整保留明清县城风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古城墙、票号、镖局等风貌元素,让“晋商文化”走向世界。这种“以貌载文”的效应,为城市带来了文化影响力与经济活力的双重提升。

风貌是市民的“乡愁容器”。对市民而言,熟悉的街巷、亲切的建筑是情感的寄托。北京人对胡同的眷恋、上海人对弄堂的记忆、重庆人对山城步道的依赖,本质上是对“家”的认同。风貌管理守护的不仅是建筑,更是市民的集体记忆。当老街区被妥善保护,当新社区融入熟悉的文化符号,市民才能在城市变迁中找到归属感,这种“文化认同”是城市凝聚力的核心。

风貌是未来的“精神遗产”。今天的城市建设,将成为明天的“历史风貌”。加强风貌管理,也是为后代留下可感知、可传承的文化资源。正如故宫不仅是明清的遗产,更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象征,今天我们精心塑造的城市风貌,终将成为未来子孙解读我们这个时代的“密码”。

四、走向未来:让风貌管理成为城市发展的“指南针”

城市的魅力,在于它既有“昨日的故事”,也有“今日的精彩”,更有“明日的想象”。加强风貌管理,赓续城市文脉,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让文化传承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对政府而言,应完善法规体系,将风貌管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立“规划—审批—监督—修复”的全链条管理机制,避免“领导换思路,风貌变模样”的短期行为。同时,鼓励公众参与,通过听证会、社区议事等方式,让市民成为风貌保护的“主人翁”。

对设计者而言,应坚守文化自觉,在创作中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拒绝“拿来主义”,用创新设计让文脉“看得见、摸得着”。正如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对每一位市民而言,应增强文化自信,珍惜身边的风貌资源——逛一次老街区,了解一块砖的故事;支持老字号传承,感受一门手艺的温度;参与社区更新,为家乡的风貌建言献策。这些微小的行动,终将汇聚成文脉传承的洪流。

城市是一部厚重的史书,风貌是它的封面与内页。加强风貌管理,不是为了留住过去的“模样”,而是为了让城市在时光流转中始终保持独特的“灵魂”。当我们走过的每一条街巷都有故事,触摸的每一栋建筑都有温度,生活的这座城市,才能真正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家园,让文脉的长河在岁月中永远流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