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定与被把定

把定与被把定



​​赵匡胤有个迁都计划,他想循汉周故事,依山河形胜先洛阳后长安。他认为若不迁都,大宋不过百年将被冗兵之费拖垮。的确如此真知灼见,恐怕大宋天下再也没有第二个人了。他的真实内心恐怕是为了摆脱或者削弱赵光义的影响,好让自己能顺利交班给儿子。但是历史或者叫时间并没有留给赵匡胤机会。他的弟弟赵光义在都城开封已经做大,几乎到了把定哥哥赵匡胤的地步。赵匡胤的迁都计划就像陷在赵光义编织的梦魇之中,突然出现的一瞬本能反反抗而已。在迁都之议的尘埃刚刚落定,赵光义便马上开始提速他的抢班夺权计划,他害怕哥哥会从梦魇中醒来。于是当年就有了“烛影斧声”。

的确,此时赵普若是出现在赵匡胤身边,想来迁都计划会有八成胜算。可惜赵普的恶行,据我判断不过是循汉丞相萧何自污之法,但却被有心人赵光义误导了赵匡胤,赵光义利用赵普的各种事迹大做文章,开封府明线暗线上下其手,硬生生把赵普赶出朝廷。宋太宗承认和赵普有嫌隙,正是传位给谁的问题上,赵普没有支持赵光义,才与之结下梁子。最后的历史只能是让赵普出来背锅,从宋代史料看凡有即位疑窦之处,都用赵普来勾缝子。

赵匡胤罢免赵普之后,完全被赵光义蒙蔽。给弟弟阔府邸,又给弟弟喂药艾灸。不过是期望自己百年之后,弟弟可以当辅国之臣永保赵家天下。万万想不到,他的这些所作所为恰恰又被赵光义利用,成为自己窃国的法理依据。

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纪事本末等文献记载兄终弟及的故事并不完全一致,但总的方向还是替赵光义辩护的。关于此事的细节各有出入,正是出入处透露出了许多线索。

赵匡胤迁都洛阳,他的儿子赵德芳的岳父便是洛阳府尹。这里不像被赵光义经营了十多年的开封,这里完全是赵匡胤一支的天下。赵光义一听迁都,那还了得!自己苦心经营一生的梦想眼看就要破灭,于是分批次向宋太祖赵匡胤呈述利害。有人就提出了“八不妥”,无非是兴师动众得不偿失。又有人提“三不妥”关键指出有运河之利才可以保证军队开支,最后赵光义亲自出马呈述理由一句高屋建瓴的空话叫“在德不在险”,赵匡胤只能妥协了,因为他也需要把“德”字摆中间,只有这样他的弟弟才可能为他的后人保驾护航。说白了就是赵匡胤想用道德规范塑造弟弟赵光义,赵光义反过来正好用道德规范绑架了赵匡胤。所以赵匡胤当时的心情应该一半是见到道德规范在弟弟身上起作用的欣慰感,一半是怕道德规范被利用让他的手段失控的恐惧感。怎么办呢,举目之下仿佛只有弟弟赵光义是靠的住的。

根本就是一条,赵匡胤本打算让赵普等臣工辅佐他的后人治国,后来发现外人靠不住。于是选择了弟弟赵光义为自己的天下保驾护航,可人心跟他开了一个很正常的玩笑——凭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据悦史君观察,在我国古代帝王家,皇位继承传统一般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清朝虽然特殊,但...
    冷眼观史阅读 2,724评论 1 23
  • 小人物大历屎 这是在北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 ),​​听到叔叔赵廷美挂了,赵元佐再也承受不了压力终于疯...
    莱耝阅读 176评论 0 1
  • 霜降之后 摘抄:铁匠 范恪劼 冰粒细微 能看见的都是摇头丸 天宇在上 发售给心怀浩大的明目人 “岁月的嫡子 谁抱着...
    米策阅读 439评论 0 2
  • 欢迎来到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176条早安问候。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It's better to...
    高飞1阅读 15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