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快节奏,工作要高效率,吃饭要快节奏。连求知都要求干货满满。急不可耐的现代人似乎不知李白所言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的幽隐有何之趣了。若说浮世之趣。每有慢下来的时光,我都会读几页书。读书已然成了我多年来最重要的生活习惯之一。无论是在象牙塔里的静好时光,娘家楼上的简朴小卧室,出初茅庐时窘迫的宿舍里,上下班乘坐的地铁座位上。出租来的寒酸房子中。以及现在终于拥有的舍弃客厅改造的书房里。时间的指针咔嚓咔嚓马不停蹄。须臾之间已度过数十载。但阅读时或蹙眉或会心一笑的场景却可以长久铭记。读书给我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惊喜感动。
数十年走过的城市在记忆像是印象派的画风,已是记不得他们的具体模样。高楼林立鳞次栉比总是城市标配了。抛开繁华不谈,我独爱去逛一下书店。印象深刻的是各地的书店。从新蕾书店十三岁时我用一点压岁钱买来第一套《红楼梦》开始,买书的习惯就此停不下来。二零零七年我在天津津南,无意散步撞进到了咸水沽书店,反复挑选买来《最后的海菲滋》。走在不远的月牙河公园坐在小亭读去大半。二零一零年我在上海。友人指着不远的外滩对我说:丫头来魔都也有段日子了,好不容易有休息日,带你去转一转吧。我含笑摇头,拉着他直奔上海书城。书城之大,远超我想像。我走在书店的一排排展示柜,踏上一层层的楼梯,竟激动的像个孩子。
除去繁华地段的书店,我也爱去街头巷尾的书摊。曾在济宁的旧胡同淘来红楼十二钗图集,连同一本封面重做的《飘》。在天津的二道桥,我趁着路灯微光,挑选了盗版的《平凡的世界》。在普明园附近,我一口气买了一摞三毛旧书,如获至宝的抱了回来。那里面包括93年出版的《背影》《送你一匹马》。在上海文庙淘过林清玄的散文集。在临平路地铁站买《长恨歌》。在汶上的中都广场,买过打折处理的一套安妮宝贝作品集。
在就算是出门旅游,我也不忘逛下书摊。在日照的海产特卖城,我刻意避开挑选海货的一行朋友,转向另一个街首挑出几本热爱的闲书拎了回来。我记的有周国平的《宝贝宝贝》李银河的《纪念王小波》。后来网络淘书更是方便,随处逛也要花费不少时间,转而在网络平台继续买书成了我演变的另一乐趣。网络确实快捷,在我得知《繁花》出版,书店并未上架时,用手机确认订单后就第一时间读到,颇感惊喜。到今用网上购物平台买书已是有七年之久了。当当上买王安忆小说集。京东买《苏东坡传》...近来又在淘宝觅得二十几本各类闲书。从李叔同谈佛到胡兰成的山河岁月。从瓦尔登湖到拉普斯动物绘本。从庆山的月童度河到苏青。可谓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书给我带来了精彩的另一种诠释。纵观我的书架上,旧书新书,名著和民俗。四大名著和海外译本。它们像是我的每一个性格不同的朋友。来自五湖四海的边边角落,很有机缘的凑在一处。一路走来,从少女到已近而立之年,它们中的每一个见证了我的历程,知晓我的心事。坐在书房细细读书我感觉到了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快活。此中之意,还真是妙不可言。
我读书并无学术之究。偶有朋友问及,都要自嘲闲书而已,不作学究之用。倘有较真之人再去问何故读此闲书,我只得讪讪笑笑回一句,无它,好这口而已嘛。我不笑你们热衷健身热衷美食,你也不必嘲我。事实我也就只此所爱。
我看书非求证性阅读,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我最爱的状态。我不为其中情节耿耿于怀,没有非要捕捉细微末节的执念。比如我读金宇澄的《繁花》,总是逐字逐句细细品读,关于其中扑簌迷离的情节却不急切切刨根问底,而去感受字里行间的平凡世相。我关注到沪生阿姨烧一条鱼来款待伯伯的细微心思。市井人情,是有艺术也是流俗。我在文字中感受:安安静静,我擪竹笛,读书人吹洞箫,《平湖秋月》,多好呢。如果两人结了婚,圆了房,看看词牌,吃一盅甜酒,抬头见月,夜里月色好,空气新。阿宝说,是的。“一曲终了,人犹未散”。我爱这样阅读的悠然心会之感,文学不是求证,阅读就是揣摩其意,即是生活的主旨。阿城在《闲话闲说》中提出“世俗既无乐观,也无悲观,它其实是无观的自在。正是如此了。
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相比之如同读书之感。世事多是费神琐碎,身扛生存重任,担负养育之责。自然躲不过喧嚣尘世。但不妨在有点空闲时,坐在饭桌旁,卧在眠床上,等待公交的碎片时间里捧起一本书。心在书中遨游,物我两忘。清除功利性杂念,任文字静静流淌。你一定能够邂逅心灵栖息的地方。如同清亮溪涧,在风里,在心上。以书为航,四海连心。人生快事,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