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用户心理试分析——豆瓣用户“小众”的大众心理

一、产品体验

1.隐秘性好:

本人2008年注册使用豆瓣,09年就因为忘记用户名(不是密码)且邮箱找回不便而不得不再次注册一个号;像本人这样注册第二个第三个账号的在豆瓣灰常多,称呼为“马甲”。用“马甲账号”干的最多的事大概就是在某个小组里“直播”了。直播完,弃楼注销走人,一气呵成,毫不影响自己的小组里的地位和名望。此类用完就抛弃的账号如此之多,几乎可以分类成:日抛、月抛和年抛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灰色头像和用户名,叫做“已注销”。

2.趣味性佳

豆瓣最早拿来吸引人的莫过于豆瓣社区,以影音书为契入点,赢得高品质用户的高品质内容驻入。

右上角的搜索功能后面隐藏着一个庞大的文化产品数据库:

搜索任何你感兴趣的事物,你将会得到:该事物相关的所有的好玩的信息(图、书、影、音、游)和一群共同感兴趣的人(小组)、你还可以在与该事物相关的“线上活动”里展现下自己的独特品味,甚至运气好的话你可以立刻参加一场以该事物为主题的大爬梯(同城活动)。所有这些真正符合了搜索框中那隐隐约约的四个字“感兴趣的”,相比其他搜索引擎给你的结果,这里的答案显然更有趣。

3.黏着力强

网上也很多对豆瓣的分析,大多都将豆瓣定位为“以兴趣为基础,弱化人际关系”的一个“世外桃源”;恰恰相反,我认为豆瓣用户正是由于其网站关于人际社交功能设计的弱化而产生了影响力和粘着力的自动强化。

豆瓣以文化兴趣为磁场点,延伸出线,即“小组”。小组内部的成员可以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无限深入的交流——深入到什么程度呢,同城的可以开展“同城活动”,不是同城的,都愿意就近参加其他城市的“同城活动”。豆瓣用户的线下交流活跃度相当之高,以至于本人身边就有好几对因豆瓣结缘然后结婚的豆友。本人认为正是基于豆瓣的“隐秘性强”——所以作为豆瓣用户我可以毫无负担的使用并深度使用该网站;正是基于豆瓣的“趣味性佳”——所以作为豆瓣用户我可以精准选择我的社交对象;这两点造就了豆瓣用户的黏着度高、社交维度深的特点。

如今的豆瓣再也不能被称为小众网站。豆瓣社区,可以说的豆瓣的最大特色;小组,也许是每个豆瓣用户最舍不得离开豆瓣的理由之一。在豆瓣的about页面写着“如果能不一一结交,却知道成千上万人的口味,能从中间迅速找到最臭味相投的,口口相传的魔力一定能放大百倍,对其中每一个人都多少会有帮助。”

4.不入世、不出世

豆瓣近年来一直被诟病的,就是其移动端app实在是姗姗来迟且特!别!难!用!同时在微博、知乎等冲击下,豆瓣小组活跃度近年来都有所下降,并且小组帖子里广告横行,泛水严重。豆瓣面对这样的指责和现实问题,并没有采取大刀阔斧的整改,这像极了豆瓣创始人杨勃(阿北)本人的性格,作为一个非IT圈内的理科生,创立了这么一个文艺兮兮的网站,这种“成功”不得不说是无法复制的。稍微浏览下“杨勃”的百度百科就可以发现,这个网站有着他的创始人自己淡淡而又强烈的个人风格。当然豆瓣也不是面对着用户瞬息万变的需求而微丝不动的,2015年的“市集”功能,包括之前的“二手”,豆瓣也开始卖东西了,而且卖得很文艺,赚的小钱,闷声发小财,一点也不“世外桃源”,特别接“文艺青年”们的“地气”。

二、数据分析

这是2012年的数据,来源于豆瓣自己。通过数据可以看到。豆瓣的定位,在一线城市,高学历,高收入、年轻用户。近年来,豆瓣的定位大体不变,只是似乎跟着“年轻”人的变化,而变得稍微不那么“年轻”了。豆瓣用户追求的“年龄认同感”较弱,也许是兴趣认同感太高的缘故;也有可能是这几年豆瓣活跃度降低,新用户增量减少的缘故。

三、用户心理浅析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豆瓣用户心理主要体现在强烈的“爱现”——即展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高逼格;有着更强烈的寻求“共鸣”的需要——豆瓣小组、社区、线上线下活动的开展;除此之外,豆瓣用户更容易形成小团体,有着较高的”群体极化“心理需求。

很多人一提到豆瓣,就是“小众”、“文艺”、甚至“小资”,豆瓣用户其实一点也不小资,他们的心理需求就是最大众的需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长长长文预警!!! 这篇分析报告写于今年5月份,到现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点有被改进~ 豆瓣是一个丰富且复杂的网站,从...
    champion喵阅读 7,492评论 1 30
  • 有人问,女神四高是哪四高,一米八的身高,硕博连读的学历,一年一套房的收入,以及惊艳世人的颜值。 在我们的成长中,总...
    磊张阅读 844评论 4 10
  • 一、不要有匮乏感 互联网时代一切都是公平的,地域、学校、家庭都不是匮乏感的借口。以前并没有发现自己存在这个木马程序...
    可妮彤阅读 616评论 0 2
  • ** 機率量化了「可能性」** 機率是數學中最生活化的數學單元,也是不少人覺得就算三角函數學爛了,也可以扳回一城的...
    tszDouban阅读 21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