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举几个朋友的例子,以及我自己的几点思考和总结,认真说说这个话题。
先说说背景: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做过班主任(和辅导员性质差不多)。学校里的大多数辅导员都是行政保研,也就是保送研究生,然后有一年时间要专职来做辅导员工作。而我是志愿去找学院申请,兼职来做班主任。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自己对于成长的迷茫、以及对于成长的渴望,都有很深的体会,希望能够帮到更多的人。当时带的学生,现在有些已经在 BAT 做到总监,有些已经一些不错的公司的副总裁。其实大家的年龄并没有差多少,只是经历的时间迟早而已,总有一些是能够帮到一些弟弟妹妹的。如同工作之后,从李开复老师等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一样,每个阶段的人,都会对前一阶段的人有帮助。
结合这样的经历,自己在之前和现在的观察,我觉得这些方面是可以分享的:
1.假设一个大的方向
很多人读书的时候,选择的专业往往自己可能以前不了解、或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喜欢,或者即使是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也还没有摸清楚门道,想使劲,但是又不知道该往哪里使劲,陷入到迷茫当中,这样的情况非常常见。
当自己处在迷茫当中时,不妨先假设一个大的方向。例如如果对互联网产品、设计等感兴趣,就去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阅读资料等等,试试往这样的方向上发展,做些事情。例如如果觉得之后要出国读书,同样可以先定一个方向,早早了解申请学校和专业有关的条件,有意识的积累。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读书的时候非常努力,在本专业之外,还辅修了英语,每天早晨六点多就出门,晚上11点回来,天天如此。其实那个时候他挺迷茫的,因为他总和我一起聊。但是和其他人的迷茫不同,他一直在使劲、使劲、使劲,觉得某个方向可能以后会是自己想做的,就先开始做起来,中间好几次转折,但是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是在积累。毕业后,我们差不多每年都见一次面,一直能看到他在每个阶段的喜悦和迷茫,只是积累不曾停过。现在是某个很好的公司的副总裁,路仍然很长,但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行动力依旧。
方向可能是会变的。但是往这个方向上努力的过程,一般都不会白费功夫。很多时候,新的机会往往就来自于跨领域的积累。大学的时候,是真正能够静下来学习和读书的时间段,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等自己工作了,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负担,各种各样的顾虑。而在大学,假设一个大的方向就比较容易。
不要被自己的专业束缚住。自己的专业,其实是自己定义的。大学学的东西,的确最终用到的,可能10%都没有,但是如果你能够扩大基数,你的10%,就会比别人的10%要大很多。所以自己先设定一个大的方向,明确未来要做的事,然后尽量试试多往这个领域积累,无论是听课、自学、参与活动、还是找地方实践实习,让自己动起来,比等待要好。
有了大方向,会让自己更充实。
2.无心插柳柳成荫
前些天我请一位朋友吴卓浩老师和我一起给设计师线上讲课,我问他当初读大学是怎么转到现在的方向上的,因为他读的专业和自己的本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他现在是非常资深的设计师,但是他的本科同学在造火箭)。他说就是因为兴趣,他跑去听计算机专业的课,在课上认识了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同学。然后刚好大家要一起做一些事,说你就帮我们设计界面吧,于是一扇新的大门开启了,那是在九十年代。
看起来是无心插柳,然而这背后是不断的尝试,是去开拓自己的视野。这就是折腾。年轻人都应该能折腾,因为再往后,折腾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多年后大家会明白,能够肆无忌惮的折腾,是多么快乐的事。而在折腾的过程中,自己总会发现新的可能性。
前几天在一个大会的现场,我遇到一位读大三的朋友,大家闲聊几句,我就说你们不觉得现场大家其实都需要更有效的社交、认识更多的人么?这里面能不能像做产品一样,做出点事来,例如帮大家拉个微信群?然后我们另一位同样在读大学的朋友,两个同学一起,就迅速开始行动,最终帮100多现场的朋友拉了个群,还邀请了河森堡等很多知名的朋友进来。这就是折腾,以及背后的行动力。也许这个过程,又能够促成很多事情的发生,例如认识更多有趣的人?
如果不折腾,读大学就少了乐趣。爱折腾才不会虚度。
3.有了目标,不妨多坚持,不用害怕失败
我的老搭档王俊煜,是当年的高考状元,他毕业的时候,很想做个设计师,同时又很想加入 Google. 他大学读的是物理,要做一个设计师,这个差距还挺大。自己非常用心的做了份实习生的简历,然后投给了 Google,然后就被拒了。但是他就是很想加入,想想走个曲线吧,就又投了份 Google 销售实习生的职位,然后又被拒了。之后一段时间,他就继续在各种折腾了。突然有一天,接到了 Google 的电话,就是前面提到的吴卓浩老师,想要面试他,再然后,他获得了机会。后来问吴卓浩老师为什么当时想要他,并且能找到他,卓浩说,因为没找到合适的人,刚好又急需人,就从扔简历以前的「垃圾桶」里找,看着他勉强可以,心情好就约过来聊聊吧。如果没有这一幕,他应该是个物理学家吧^_^ 这个过程,听起来挺戏剧,但是其实每一步都挺需要勇气,需要坚持,也需要多往前走几步。
这有点像玩游戏升级打怪,多坚持打打怪,逐渐就升级了,尽管这个过程不那么容易,尽管可能随时遇到坑。
有点自己坚持的事,同样不会虚度时光。
4.明确自己的优先级
很多同学读书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参加社团、学生会活动、校外的活动和实践、自学新的方向、考一个好分数、看剧玩游戏等等。每个事情都有价值,关键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明确优先级。例如玩游戏很正常,但是明明要考试了,还要花很多时间玩游戏,没有临阵磨枪一下,这就是优先级不明确,吃亏很正常。
同样的时间,配置在不同的事情上,效用是不一样的,这是用不着专门去读运筹学就能明白的道理。然而恰恰很多人在读书时有意无意的忽略了。看看电视剧、玩游戏、参加各种活动等等,都很有意思,但是要配置好时间,以及放在合适的时间做。
最近我请另一位好友、也是曾经带过的学生陈维来讲课。读书的时候同样都喜欢玩游戏,有些人只是一直单纯的玩游戏而已,而有些人可以将这样的爱好,和自己的专业技能结合起来,这些并不冲突。现在陈维是腾讯互娱的设计总监。
明白哪些事情在哪些事情点重要、哪些不重要,才能不虚度时光,或者至少不会让自己觉得空虚和焦虑。
5.交到好朋友
好的朋友、能够和你一起成长的朋友,能够让彼此受益终身。大学里大家都很单纯,没有那么多利益相关的算计,找到一些彼此能交流、信赖、特别是能一起成长的朋友,会是很好的事。一起成长,而不是只会寒暄吹牛扯淡,很多人经常把这两者搞混,以为后者就是朋友。
好的朋友应该让彼此能够更好,应该能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一起成长,还挺重要,无论是读书的时候,还是工作之后。
有了可以共同考虑不虚度时光的朋友,同样会让自己不虚度时光。
(如果还想到有别的,再补充)
马力,超过10年经验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最美应用创始人,创新工场早期成员,豌豆荚创始成员&产品经理,IBM用户体验设计师,在互联网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时尚设计领域都有比较多的积累,同时,也是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学院的校外导师(企业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