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喧闹的社交场合,总感到无所适从,想迅速逃离当时的人事与场景;
在独自一人的角落,紧张的心情才能放松下来,可经常性的消失与躲藏,又常被外界误解是内心孤僻、自卑自闭......
生活中,内向者似乎背负了太多负面标签。
在很多人眼中,内向一直和“自卑”、“不自信”、“性格孤僻”、“极不合群”,甚至“自闭”、“抑郁”等心理疾病息息相关。
就连内向者本人,很多时候,也会对自己的性格产生怀疑,进而陷入无限的自我批判、自我内耗中。
曾经,因为内向、不合群的性格,我被一位上级领导在会议上,当着所有同事的面,指责为“精神有问题”。
那一刻,身为内向者的我,内心感到极大震撼,痛苦之余,选择主动离开了原部门,转而去了公司内的另一个部门。
后来,在某次企业会展活动中,我帮新部门的领导组织了一次文艺活动,并幸运地在台上展出了自己的书法和绘画作品。
当时,新领导给我颁奖后,我在台下碰到了之前的那位旧领导,他虽然什么也没说,但从对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一丝诧异与抱歉。
生活中,内向者因为习惯了独来独往、少说话多做事的作风,所以很容易被外界判定为“孤僻的怪人”,又因为内敛、不善言辞的特性,所以当与外界产生分歧时,内向者更倾向于用行动,而非言语证明自己的态度。
所以,长此以往,大家就会对内向者产生极大的偏见。
可现实和内心的声音一次次告诉我:
内向,其实是一种惊人的天赋。
02
从小到大,因为内向,我曾被无数人“质疑”甚至“讨厌”:
面对陌生长辈的问话,父母总抱怨说,你为什么从来不会大方礼貌地回答?
和同事一起共事,因为早已习惯了独立做事,所以又被评价是孤僻的怪人,一点都不合群......
因为遭受了太多的负面评价,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会觉得:
内向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格缺陷。
因为内向,我无法同其他人一样向外社交;因为内向,我不得不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踽踽独行,承受极致的孤独和不被理解的痛苦。
直到我在《内向者优势》这本书中看到:
“内向者虽然在人群中占少数,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价值,内向与外向并不是被强行区分为好与坏的性格特质,内向不是缺陷,而是一种优势。
内向性是一种气质。它不同于害羞或孤僻的性格特征,它不是病理性的,更不是你能够改变的。内向型性格是一种能够促使你的精神活动转向内在世界的有益的性格,它是一种建设性、创造性的特质。
对于内向者来说,仅仅是身处人群中就能让他们受到过度刺激。人群、教室......任何吵闹嘈杂的环境都会让他们筋疲力竭;内向者偏爱深度,他们限制经验的数量,但会深入体会它们。他们喜欢深入讨论和交流,内向者专注于少而精。”
这些话为我带来的触动,几乎让我的内心重新焕发了生机。
从那以后,生活中,我再也不在乎他人对我性格的指责;工作上,我也顺其自然地保持着自己“近乎孤僻”的行为习惯。
虽然身边的人,偶尔还是会三两成群的,对我投来异样的目光,但我内心深深地相信着:
我可以重塑自己的性格,而不是被内向一词捆绑。
03
工作之余,我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在文字创作上的天赋,所以开启了自己的第二职业。
也正是在这个自我抒发的写作过程中,我再次对“内向”这个词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心理学家荣格在研究中发现:
内倾(I-Introversion)、外倾(E-Extraversion)作为两种基本的心理态度,有着不同的人格特征和表现。
相比于物质世界,内向者更倾向于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缄默害羞、沉默寡言、不喜社交甚至离群索居,他们似乎很难让人了解,但却具有极大的未被激活的心理能量。
清华大学博士于旭光在《图解MBTI16型人格》中,分享过自己作为内向者的感受和经历:
“小时候,我其实是非常内向的,见到生人总会很害羞。成年后因销售工作性质的需要,才慢慢练就了外向开朗的表象。
然而我知道,每个社交场合,每一次登台演讲,即使能从容应对,我的身心都会有一个很大的透支,之后总需要无人打扰的独处,才能逐步恢复精力。
不过,随着年龄增长,这个童年时明显的内向天性,驱使我在四十不惑之年放弃了世人都羡慕和追逐的高管职业,并让我以往刻意训练出的外向型倾向,不断退缩到只喜欢独处或仅与几个知己交往的生活模式了。”
生命早期,内向者的性格优势和天赋,往往会被外界及他们自身所忽视,但潜藏在骨子里的能量,始终在那里存在着。
当你顺应它时,它就会主动来成就你。
我在2022的时候,曾因考研失败、身体过劳、生病住院,而对人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那段时间,我总是会对自己的内向性格产生批判:
“为什么只有你这么内向,这么奇怪,这么孤僻,这么不合群,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你最痛苦......”
“如果我能改变自己的性格,是不是一切负面的结果,都不会发生了......”
正是在那段近乎抑郁的时光里,我选择了在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上写作,由此抒发自己的情绪并疗愈自己的心理。
后来,因为文字,我链接到了更多优秀的人,他们多彩多样的生活方式,以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我慢慢从那个对自我性格审判的状态中,走了出来。
很开心的是,通过文字,我拥有了自己的读者,并一步步在写作的道路上,发现了新的自我——一个更自由奔放、更简单快乐的自己。
我相信,任何一种性格都有它的独特性可言,而内向作为全人类25%的共有性格,也一定有它的天赋价值存在。
04
心理学家苏珊·凯恩曾说:内向不是缺点,而是一种优势。
约翰·福布斯·纳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纳什从小就显得内向而孤僻,幼时生活在大家庭中的他,虽然身边也有很多同龄的小孩,但他总喜欢一个人埋头看书或玩玩具。
上小学后,纳什的各科成绩并不好,在数学方面,总习惯用非常规解法的他,时常被老师批评和诟病。
大学后,机缘巧合下他选修了数学专业。后来,在普林斯顿大学,纳什逐渐显露出对拓扑、代数几何、博弈论等的兴趣,并在他那仅有27页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后来被称为是“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
内向,是一种惊人的天赋。
史蒂夫·乔布斯说过:内向的人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内向者由于高度关注精神世界、内在世界的发展,所以更容易在孤独的自我探索中,寻找到自己的天赋领域,并借助内向者孤独的力量,吸引来他们想要的一切。
《哈利波特》系列图书作者J.K.罗琳,在童年时期性格就十分内向。
因为内向,所以经常一个人默默写作,又因父亲重男轻女,所以J.K.罗琳从小就十分活跃的想象力,一度被父母认为是“可笑的个人怪癖”。
内向而文艺的她,在大学期间,选择了古典文学专业,并时常一个人呆在咖啡馆写故事。毕业后7年,猝不及防的婚姻破碎,让J.K.罗琳的精神、生活一下跌落谷底。
单亲妈妈、失业人群、抑郁症患者......最痛苦的时候,她一度想过自杀,是女儿的存在,激励她继续活下去、生存下去。
于是,在绝望中孤独写作的她,借助内向的力量,彻底激发出了自己的想象和写作天赋。她的第一本小说,在被拒12次后,终于得到了一次出版机会。
后来,一发不可收拾的《哈利波特》系列图书和影视,让J.K.罗琳内向的力量,得到了完全的外显。
也正是借助于内向的力量,J.K.罗琳终于活出了真正的自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并足以发挥天赋想象力的机会。
圣雄甘地曾说:用温柔的方式,也可以撼动整个世界。
内向,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别忘记:
你的内向里,藏着谁都无法撼动的力量。
05
电影《消失的她》映后见面会上,倪妮这样评价朱一龙:
“他的确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但是我觉得这个内向赋予了他本人、以及角色更多的内容。他能够把一个人有限的能量,全部转化到他的角色当中去,我觉得看过这个电影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何非在这个电影中,是一个能量巨大的人。”
其实不只是朱一龙、周迅、奥黛丽·赫本这样内向却极具爆发力、影响力的演员,作家莫泊桑、鲁迅、三毛,歌手李健、朴树、邓紫棋,甚至是导演李安,画家梵高......
众多内向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内向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天赋,内向型是最容易被自我、外界低估的宝藏人格。
当内向者遭遇不被理解的痛苦时,当内向者被外界认为是异类时,请记得:
一个人极致的内向中,必定暗藏着极致的光芒。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因沉迷书法,后期才开发出了苹果手机的热销字体;演员周星驰在现实生活中孤僻成性,但在电影里却呈现出天才般自如的表演......
无论何时,相信内向是上天赋予你的优势,多赞美、夸奖自己,少否认、责备自己,内向者的力量才会在未来某天闪闪发光。
作者:屠樱,一个热爱自由的深度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