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与朋友小聚,不禁又回顾起朋友的定义。什么样的人成为了你的朋友呢?依旧按时间轴来看吧。
小时候,能跟你一起玩的,交换玩具的,跟你一起罚站的,能帮你完成作业的,跟你一起回家的,帮你打抱不平的 ,能跟你分享小秘密的……这些都曾是你择友的标准。
慢慢地,你觉得对你有利的是朋友,学习好的是朋友,人缘好的是你的朋友。老师说,交朋友不能太功利,你付出就不要想着回报。你开始选择对别人好或者对自己好的人做朋友。
再后来,你发现,跟你有相似观念的是你的朋友,你们喜欢同样的事物,你们讨厌同一个人。
而很多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即便那么多共同的回忆在彼此身上承载。多年老友再聚首,除了忆当年,后来各自的经历和现状已经想去甚远,彼此便没有了话题的交集。细想朋友是怎么分开的呢?只不过是大家各奔东西,身边的位置有限自然就被其他人代替么;只不过是记不起细节的争吵,从此便不再联系么……其实是相互的影响没有效力了罢了,单方面的索取或者付出,从来不会长久。即便原来是相互的付出、强烈的共鸣,因为没有为彼此创造更多的价值,把原来给予彼此的价值消耗完毕,也就不再有影响力了……
到底什么样的朋友是长远的呢?
1. 有相似的观念。你们的三观在某种程度上共鸣,这是引起引发友情的先决条件。因为观念决定了行为。你们的相处让彼此感到很舒服,愿意花时间在彼此身上。
2. 有共同的经历。共同参与过一件事情,在事情中深入的了解彼此。这不是简单的微信聊天或者吃饭聚会能够达成的。
3. 你们互相欣赏,能从彼此身上吸收到营养,是共同成长的伙伴。不管是分享学习资源,还是探讨新项目,你们总能从彼此身上吸收些什么。
4. 一起创造过价值。基于对彼此长处和短处的了解,可以共同去做一件事情,发挥彼此的价值,对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无疑,以上四条层层递进,朋友关系原来越密切,共同经历越来越多,彼此更深入地了解,让友谊之花越开越好,甚至直至终生。因此那些不断为彼此创造价值的人,才是不分手的朋友。
那么,反对声音来了:“千万不要跟好朋友共事,千万不要跟朋友借钱,否则最后朋友都没得做……”那么,只能好言好语浮于表面的朋友又有什么意义呢?
芸芸众生,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非常不易,朋友也好夫妻也罢,希望他们陪伴我们的不是人生的某一段。相信你发现了,一段关系开始都是好的,走着走着就会发现彼此的缺点(其实是与彼此的不同),受不了就换下一个。
这其实是个死循环,没有那么相同的两个人,也没有一帆风顺的相处。所谓经营就是要深入了解,彼此滋养,相互成就,才可能成就深情。
一旦遇到了那些人,我们就要抓住彼此,如果一段持续很长时间的关系破裂了,并不代表前面就一笔勾销了,不代表你们互相看错了人,只是没有为彼此创造更多价值,或者你们的付出与索取失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