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日更第9天】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当中,作者告诉我们,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本质就是“有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变得像天才那般卓越,是因为我们的方法或者练习不够。
《认知觉醒》这本书告诉我们重复地“埋头苦干”和“正确的方法”相差甚远,只知道一味的埋头苦学,找不到真正的学习方法是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和理想的效果的。
作者周岭,自媒体人,心智探索者。他的文章有知识、有深度,读起来接地气、极易懂,给人以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之感。在他36岁的时候发现每天做的事情和努力并不代表觉醒。
作者发现人与人之前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他想要改变自己,开始发奋读书、学习写作,在探索的路上寻找自己的生命价值。
阅读《认知觉醒》,你将通过大脑构造 、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看清自己,了解认知世界的基础设施,从刻意练习、学习、关联等方面内化出真正的认知驱动力。关于如何能有效掌握学习内容,作者在以下三个方面颠覆了我们原有的认知:
学习要专注
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虽然能够放下手机,摒弃娱乐,努力地让自己专注,但是这跟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是有一定差距,正确的学习的方法有四个以下的特征:
1、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不要有太大、太多的目标,只关注小目标,练习时只练习那些容易犯错的或不熟练的部分,反复的学习、练习,而不是规定学习时间;
2、练习时极度专注
要变聪明的秘诀就是保持“极度专注”,就是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不相干的事情上。“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也就是这个道理。
3、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闭门造车的学习,不仅容易让人分心走神,也会让自己长期处于低水平层面,没有反馈我们既容易出错,也容易走神,要想方设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反馈才能使我们知道需要向哪个方法更努力,达到精进的效果。
4、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刻意练习》的核心思想不是反复练习已会的部分,而是那些容易错的部分。一味的重复已经掌握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但挑战对自己来说太难的部分也会让自己有挫败感。最好的练习状态是让自己处在困难与容易的拉伸区,让自己觉得有点难度又不会因为太难而开始厌倦。
学习要有关联
知识的多少不在于获取,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关联能够让人加速演化,获取杠杆,如何获取这种关联能力:
A:手中要有锤子
作者举了张继纲的例子,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足够的热情和投入,要有极致的专注和思考,否则何等事情对于我们都将是无意义的。
B:输入足够多
多走、多看、多阅读,多反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要有足够多的见识,知识和阅历,我们与成功的关联才会越来越大。“见多识广”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C:保持好奇心
一个没有好奇心的人,就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人,也是一个被社会所淘汰的人。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忽略在日常生活中一切值得注意的事物和现象,虽然这样的人生很轻松,但却是难以取得成就的。要时常净化自己,让自己像孩子一样保持纯净。
D:常说一句话
“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但凡收获一个观点,一个感悟或一个知识点,只要是触动到自己,就想办法主动把它关联到别处,并时常问自己这句话。
学习要有反馈
上帝给了我们生命同时,也赋予我们一个强大的学习方法,只是通常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忘记使用。在我们学习时,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也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1)无反馈不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从早学到晚学6天休息一天,如此付出收获却是无力和疲惫,也有人不停的学习瑜伽,写作肚皮舞,绘画,茶道等各种技能,但内心始终得不到满足,感受不到自我价值。
无论是学生还是在职人员,都认为只要自己努力的输入,不停的学就能学有所成。但他们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要尽快地输出点什么,以换取别人的反馈,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激励自己。
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大脑劳逸结合。虽然看起来违反直觉,但确实能够使我们在优劣之间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
2) 痛苦也是一种反馈
“获得反馈”听起来很美好,但大家有时候又会有这样的顾虑,万一自己产出的作品被别人嘲笑批评怎么办?自信心受到打击怎么办?衡量再三,都始终迈不出这一步。
但作者告诉我们,无论是身体的不适情绪的低落,还是学习成绩不理想,事业受到挫折,哪里有痛苦出现,就说明哪里出现了问题,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而往往有一些人一味的沉浸在受挫折的情绪里,惶惶不可终日,耽误自己,影响别人。
《认知觉醒》一个人觉醒的起点到底在哪儿?答案就是觉知。 “吾日三省吾身”自古以来觉知都是精英的自我修炼方式,而如今我们虽不愁吃不愁穿,很多人生活富足,但他们未必能过上一流的生活。如果一个人缺乏觉知,那么即使每天锦衣玉食,也可能感受不到幸福和喜悦,甚至还会被无聊空虚和痛苦所困惑。
即使你没有万贯家财,也可以通过提升觉知来增强自己,感知世界,完善自我的能力,有了觉知我们就能慢慢过上一流的生活,即使他来的不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