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和定量的差异

在媒体和许多书上我们都会看到对中国和西方人思维的一种判断。中国人奉行“差不多”主义,即会根据自己对事物的感性判断来主导自己的决策过程,而西方人则更多的强调数据和证据。前者称之为定性,后者称之为定量。有很多书和文章从历史和文化传统解释了这种差异的来源。这种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判断听上去没有什么问题,的确也反映目前的大部分事实。但有时候细细想想,有个疑问就会反复的敲打自己,到底定性的思考和决策方式和定量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前天在看魔鬼经济学这本书时突然有了一些理解。举书上写的三个例子:1.毒犯是不是很钱;2. 枪和游泳池谁更危险;3. 堕胎和犯罪率下降有何关系,来说明我看到的这两个思维方式的两个不同点:

定量思维有助于打破对事物的偏见。如果从媒体宣传和常规的教育,或者我们身边经历过事情来判断,我们会有这样一个逻辑链条,为什么有人顶着这么大的风险也要贩毒,因为贩毒很赚钱。但通过作者对贩毒组织账目的实证分析发现,其实贩毒组织中高收入成员的比例非常低(),大多数的成员承担着与其回报极不匹配的超高风险。其实贩毒组织和我们的普通的企业和机构一样,也是精英体制。当作者把数据放在我面前时,我立刻打破了我的陈见,并且建立起了新的逻辑链条,拿普通组织类比,非常容易理解。另外一个可以很好体现数据对打破偏见的作用的例子就是枪和游泳池谁更危险,作者用数据分析了死于枪击的人和死于游泳池的人数量,很容易可以证明游泳池是更危险的,这就如同坐飞机和坐汽车谁更危险一样。如果真的想要挽救更多的生命,做好泳池的防护可能要来得更有效一些。
帮助我们挖掘潜在知识。定性思维的基础是我们对日常经验的学习,而在日常经验中我们很难去发现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风马牛不相及可能表现在两方面,一个就是时间、一个就是空间。美国的60、70年代犯罪率一直高企不下,当时的很多人都认为美国没有未来,只会变得越来越危险。可是从90年代开始,美国大城市的犯罪率直线下降。专家们开始分析各种原因,试图解释导致犯罪率下降的真正因素。作者通过实证的方式找出了八个因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堕胎合法化对犯罪率下降的影响。数据提供的相关性,因果性还需要定性的去解决,不过在数据的基础上,定性的分析就会显示更加有力。简单来说这个逻辑链条是这样的,美国罪犯的主要诱因是幼年贫因、单亲家庭,而有这些背景的母亲往往认为自己无力抚养孩子选择堕胎,当堕胎合法化后这些可能的犯罪分子出生率就降低了。这就是数据的作用,如是没有数据的支持,这种带有明显的歧视和偏见的判断是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的,如果没有数据的支持,这种可能通过十几、二十年才会反映出来的因果关系是很难进入人门的视线的。
定量的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偏见、发现潜在的知识,帮助我们进行合理的决策,可以更有力的帮助我们扩充知识结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的学习定量的思维模式,真正像一个理工科学生一样看待世界。

我认为定量的思维模式基本的思考路径应该是这样的:猜想->实证分析->知识,而与定性的思维和判断方式差别在于多了实证分析这一环节,而实证分析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模式,我们必须要强迫自己去习惯和适应。

当然定量的思维模式并不是要求我们每件事要去找数据,去做统计分析,重点在于要理解猜想和知识之间还隔着实证分析这条沟。说到底实证分析是一种明知顾问、批判性看待世界的精神。只有通过证明,猜想才能成为知识,而这种证明最有力的途径就是数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