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吟诵第三课,继续以《木兰辞》为楔子带孩子们了解古代的食物和食器。
先大家一起吟诵《木兰辞》,再分角色吟诵,孩子们最爱看的还是“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个片段。当纸偶夸张地倒下的时候孩子们总会哄堂大笑。不是刻意逗笑孩子,而且想让孩子们知道诗词记录的是鲜活的生命、饱满又真实的情感,这些或许可以抵御将来所面临应试教育中的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也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先充盈孩子的生命然后再是知识的传输。
吟诵完毕我们开始“研究”我们的历史长券,看看先民是如何从茹毛饮血到钟鸣鼎食。
作为粟和水稻的原产国,我国先民在先秦时期的口粮以由稻、黍(黄米)、稷(小米)、麦、菽(豆类总称)组成五谷为主,辅以其它特色粮食。在之后的岁月中,传统粮食或渐消隐,新的品种时有出现。
肉之难得自不必提,粮食果菜才是普通人的果腹之物。《尔雅 释天》中称“果不熟为荒,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有幸生在盛世避免饥馑的古人,能吃的食物并不多。
上古时期蔬菜较少,且质量不高。《诗经》中提到过一百三十二种植物,可充作蔬菜的仅有二十多种,其中很多今天早已不再食用如国人熟知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中的荇菜,不过是似睡莲的藻类;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左传》中力推的当时“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的上流名菜“蘋、蘩(白蒿)、蕰、藻之菜”,今日看来不过是些水草浮萍,没啥吃的。
再说到食器,千百年来古人们在饮食器具上不断地开发创新,由此诞生了五花八门的饮食器具。比如炊器~是进行烹、煮、蒸、炒等方式的器具,包括鼎、鬲、釜、鍪、甗,盛器~是食物做好后,放置食物供古人们食用的容器,包括簋、敦、盨、豆(这个可不是五谷中的豆),酒器是用来饮酒的器具,包括尊、爵、觥、觚、罍、盉、觯、斝、卣、觞。
这些食器、酒器经常在诗中出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为了加深孩子们的体验我提前准备了三个青铜器的拓片,分别是毛公鼎、何尊和妇好鸮尊。
《毛公鼎》,西周时器。鼎高53.8厘米,口径 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颈部饰重环纹及弦纹各一道。腹内铸有铭文32行、499 字。鼎作者为毛公,因得名。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何尊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国家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造型浑厚,器形庄重稳健,展现了西周青铜器的精湛工艺,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便让它在洋洋大观的国宝中占据了C位。
“妇好”鸮尊,商代晚期文物,青铜礼器。1975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出土时为一对,现分别展藏于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
妇好为商王武丁的第一位王后。她是母亲,是王后,也是杰出的古代女将军、女性政治家。甲骨卜辞中,妇好曾多次受命出征。她曾率领13000人征伐羌方。这是甲骨文中记载的武丁时期征召军旅人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和后世的花木兰在历史长河中遥相呼应,皆为被后世敬仰的女英雄。
带孩子们拓印的过程中发现传统的拓印方式耗时长、难度大,我们就采用了替代方案~用蜡块拓印。蜡块柔软拓印的时候上色容易且服帖,细节可以很好地呈现出来。当孩子们看到青铜器精美的纹饰逐渐浮现在宣纸上的时候,不由地惊叹出来。
中国古代文明渊源流传长,如同弱水三千,我今只取一滴,灌溉孩子们心中的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