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社群会分化成多个小社群,本社群内一定有成员协助将更多社群连接起来。这个连接起更多小社群的人(连接者)非常重要,他不一定是粉丝很多的大账号,却一定是社群内很重要的大节点。
>> 大节点的概念引自《社交红利》,是指社交网络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用户和账号。在社群运营中,寻找和确定这些关键节点,会给扩散传播、社群转化等诉求带来巨大帮助
>> 大型社群及其高价值效果是由无数小社群构成的。用户活跃在小群之中,更易受到小群的影响。
>> 我们将人们活跃在“小群”中进行分享,引发巨大社交传播结果和转化结果的现象,称为“小群效应”。
>> 人人都想加入大群,人人多在小群中活跃。
>> 以即时沟通为核心需求的群,人数越多,噪声越大,对用户的骚扰就越大。
>> 在“三近一反”构建的基础上,小群中的人们互相认识、互相信任有加,且高度活跃。
>> 一个成员在社交圈内部的好友越多,说明成员在社交圈中的地位越重要,质量也越高。在一个社群中,好友数量越多,人们在这个社群中留存、黏着,或者活跃的时间就越长。
>> 只有大部分用户互相认识时,社群才会持续活跃。
>> 互动次数和互动频次代表着时间货币。
>> 衡量一个社群是否具备价值的一个核心指标是看社群消耗用户的时长有多少。
>> 频繁互动可以催生大家一致认同的社群变化,带来信息大扩散,是用户快速增长的基础。
>> 一是社群的组织方式
>> 组织方式考验的是,用户已经活跃在一个个小型社交圈中,大型社群要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将无数小圈子、小群牢牢凝聚在自己周围?
>> 二是信息的传播扩散方式。
>> 信息的传递方式也是一种考验:如何才能穿透并触及无数小群,影响和覆盖应有的目标人群?
>> 观察社群成长的常用工具之一:小群效应衡量社群质量的三个标准分别为:成员之间互相结识人数、互动频次及相互之间信任程度(通常可用是否有“三近”来替代,还可用是否曾有过互相帮助的时间来取代)。
◆ 粉丝越来越贵了!
>> 小群不仅仅影响了用户行为习惯的变化,获取海量用户和收入的方式,还直接推动了大型社交网络的发展。
>> 单个用户价值”,这个指标是用“社交网络市值”(market cap)除以“月活跃用户数”(monthly active users,MAU)
>> 社交网络中的用户和平台之间存在一种对等的价值交换。对用户越有价值的社交平台,用户活跃度越高,越愿意沉淀内容与关系,从而该社交网络的盈利能力和商业价值也更大。
>> 只有具备良好社群关系的社交网络,才能拥有更高的用户黏性和平台价值,社交网络本身也就具有了更大价值潜力和增长空间。
>> 相近地域:用户对1000米内的信息最敏感
>> 应用在即时引爆后,通常也会迅速衰退,但小群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用户留存和黏着。
>> 对于陌生人而言,距离是一种重要的关系,决定了社群的发展或更强关系的构建。
>> 用户对距离(地域)的敏感程度,远远超过了对时效的要求。距离也让信息的生命周期得到极大延长。
>> 用户不会经常花时间持续建立关系,广泛的兴趣很难成为用户沟通的主要理由
>> 陌陌群最早采用的是多人对话的模式,最终发展出了基于地理位置的群功能,允许用户在“小区”“学校”“写字楼”三个地点创建自己的群。这三个地点能够表明用户的社会地位(或者说,用户具有相似的社会地位),而其他地点(如公园、地铁站等)则不具备社交筛选这一功能
>> 相近兴趣:用户只关注和自己相关的问题
>> 可见兴趣、行业、地域都是强大的社群策源地。
>> 主观问题容易吸引用户参与,私人问题则容易在小圈子内引发讨论。
>> 面对公共问题,用户更愿意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客观问题则基本不受欢迎。
>> 同样是兴趣,人们还是愿意关注和自己相关的问题。
>> 越是小众,越能让用户明确地了解,自己正是这个圈子中的人。
>> 公共问题会引起大家共鸣,但无法成为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私人和主观问题则更容易让用户做出判断,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好友。
>> 相近年龄:占比87%以上的年轻人,帮助快手一飞冲天
>> 大部分社群都忽略了“反”我们应再度强调一下社交网络赖以崛起的基础:以信任为底层机制,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
>> 在社交网络中,产品经理们将能够促成用户活跃、降低互相认识的门槛,以及加为好友(结网)的基础归纳为“三近一反”。其中,“三近”指的是相近的地域、相近的年龄、相近的兴趣爱好等,“一反”最早是指性别相反。
>> “一反”则指相互帮助却又存在冲突和协作的两方
>> 因此,当“三近”成立的时候再加入“一反”的因素,会让社群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