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小何。
今天这篇,介绍黄金思维圈的使用案例。这个万能的写作框架,主要包括3个部分:
001 是什么(what)——包括含义,概念,方法,特点,类型等等。
002 为什么(why)——包括理由,原因,意义,影响,本质,原理等。
003 怎么做(how)——包括步骤,方法,工具,行动,策略,技巧等。
你可能感到奇怪,这个模型看起来很简单,为什么要反复使用?
01 因为只有大量的练习,才能内化少量的方法。
“卖油翁说,无他,唯手熟尔。用神经学术语解释,学会一项技能,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让大脑中的两个或多个原本毫无关联的神经元,发生强关联。”
——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
比如,刚开始打字,需要看着键盘,一个个地敲,练习得多了,你从“一指禅”变成了“盲打” ,凭感觉敲几下,文字就码出来了。
刚开始画正圆,总是拿笔切老半天的直线,练习多了,你直接凭感觉圈几个弧线,圆就画好了。
这正是因为神经元通过重复动作,建立了强关联,从而让大脑产生“内化”的神奇效果。
李小龙也说过,“我不怕学一万种腿法的人,我怕的是一种腿法练一万次的人。”
学一万种腿法,出招时还要回想用什么动作。一种腿法练一万次,出招时全凭条件反射。这两者的功力,显然是后者更胜一筹。
02 学习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那些看似简单的方法,要完全内化,却很不简单。即使我练了很多次黄金思维圈,我还是会出现逻辑混乱的情况。
比如这篇朋友圈文案,“因为”后面的内容,感觉并不能推理出“所以”后面的内容。这就说明,神经元还没有固化,我还没有真正地“学会”。
怎样才算学会?就是这个方法,已经成为你的条件反射。你不需要刻意回想黄金思维圈这个方法,你打出的文字,自然会按这个模型输出。
所以,我也想通过大量的练习,彻底地内化一个方法,把信息读透、读没。我才会参加明白老师的行动营,每天发一篇思考,练习那些看似简单,但没很少人能内化的思维模型。
03 有什么具体的使用案例吗?
比如,以下这个内容,就是用2w1h黄金思维圈,修改的朋友圈文案。
最近,我看到一个图片,发现一个细 节,左下角有个蓝色衣服的人,无论主人公是否取得成功,他都一直支持主人公。(what:解释这个图片的含义)
这让我想到一段话——
这世上,有20%的人,无论你做什么,都不会喜欢你。有20%的人,无论你的现状如何,有什么缺点、错误,都会支持你。
还有60%的人是墙头草,当你弱小时,觉得你不怎么样,当你强大时,又觉得你还不错。(why:说明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
而蓝色衣服的人,就代表着那20%的无条件支持你的人。
所以,真正值得你重视的,是那20%的无条件支持你的人,特别是在你籍籍无名时,依然默默帮助过你的人,包括你的父母,恩师,同频的人等。
至于剩下的80%的人,不用过于关注,因为他们要么永远站在你的对立面,要么会随着你实力的提升,自动转变看法。(how:推理这个现象的使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