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颗粒度,这是一个近期对自己触动比较大的概念,让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时间安排。之前也是了解过这个概念的,应该至少在一年前了,但是当时是没有意识到这个概念的重要性。
时间颗粒度这个概念是从《得到》罗胖年后推的刘润老师的课程中得到的(又列入计划中了)。故事先从网上流传的王健林的一张时间表说起:
首富同志早上4点起床,运动45分钟(据说早起锻炼是首富每日都要做的,但是身在国外,仍然要坚持锻炼,可见锻炼这件事情是多么的重要),一天内要跨越两个国家,3个城市,晚上7点回到北京还要加班。在行程安排中,具体事项都是按照15分钟来划分的,包括与海南领导见面这样的活动。这就是说,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基本就是15分钟左右。据说,王健林曾经与央视某著名记者约了访谈,但是记者团队迟到了3分钟,于是老王同志当着他的面扬长而去,让记者同志感叹,首富的谱就是大,谁的面子也不给。在这里就包含着两个对于时间感受不同的人对于迟到3分钟这件事情的不同理解。这三分钟对于时间颗粒度比较粗的记者来说可能并不算一件大事,但是对于一个时间颗粒度像王健林这样的人来说,这可能就意味着不可容忍。(当然,这里面除了时间因素,肯定还包含着尊重、职业化等很多其他因素,记者也挺大条的,约了王健林也敢迟到。)
而另一个故事是讲比尔盖茨的,更夸张了,时间颗粒度都是按照5分钟来规划的,提前出行都要量好步行的距离,这个就更加无法想象了。
故事讲完了,不知道这两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回想自己之前对于时间颗粒度这个概念为什么完全无感?自己给自己的答案,这两个故事都是发生在首富身上,对于我们普通人可以做到么?为什么他们会将自己的时间切割成这样,可能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时间本来就值钱,很多事都是推着他们前进的,每件事都能带来价值,因此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去做。而现在,我才明白,这件事本来就是互为因果的,本来就是因为他们就是对于时间颗粒度足够敏感才能够有今天的地位,而今天的地位反过来促使他们对于自己的时间感知力更强,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
现在请你回想一下自己的时间颗粒度是多少?15分钟,30分钟,一个小时,一上午或者一天?刘润老师给出一个方法来测试一下,就是一般你安排一个会议的时间是多久?回想自己的经历,以前基本是一个上午,从今年开始是一个小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时间颗粒度对于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如何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
1、时间颗粒度彰显着职业化程度
职业化程度越高的人,一定是时间颗粒度越细的人。因此,与职场人打交道时,需要重新理解时间对于不同人意味着不同的意义,对于那些对时间有严苛要求的人,一定要尊重别人的时间。
对于自己,则要加强对于时间颗粒度的理解,学会去细化自己的时间颗粒度。
2、时间颗粒度如何细化?
时间颗粒度的细化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普通人,怎样做到时间颗粒度的细化呢?个人对于时间颗粒度的理解,就是紧迫性的提升,时间颗粒不单单意味着事情要细化。需要管理的不是创造价值的时间,而是管理那些不能产生价值的时间。这些都有哪些时间?走神的时间,无谓的休息时间,偷懒的时间,等等。这里面每个人对会有自己的答案。对于我来说,有干着干着活就走神的时间,有时候居然比工作的时间还长,这就是需要严格反省的时间。或者有时候,自己觉得是在工作,但是有很多工作完全可以更加紧凑,可以更快的完成,这些都是在需要提高的范畴之内。
时间颗粒度的细化就是要提升对于时间的敏感度和紧迫感,提升自己对于不产生价值的时间的管理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效率。
对于时间颗粒度,不知道作为007er的你还有什么心得?希望能够留下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