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沟通和交流的实践证明:
在相同社会环境下表达同样的思想内容,不一样的场合要求使用与当时的环境相对应的方式,否则不仅很难达到说话的目的,还会适得其反。在日常交往中,说话首先应当看场合。
谈话的场合,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自己人场合与其他人场合
我国文化传统一向是有内外区别的。对自己亲近的人“关起门来谈话”,可以无所不说,或者可以说些放肆的话,这都无关紧要;而对外边的人,却总是心怀戒备,“逢人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一般是公事公办。所以,遵循内外有别的界限谈话,在社会上被认为是得体的,如果违反这一界限,很多人会认为是满嘴跑舌头,说话不礼貌、不得体。
2.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
在正式场合中,讲话应当严肃谨慎,事前有所准备(可以准备发言稿或者提前写个提纲,存在手机上,瞅一眼是无伤大雅的),不能随便乱说。非正式场合中,当然可以随便一些,可以像聊家常一样,这样便于感情沟通,谈深谈透。
3.庄重场合与随便场合
“我专程来看你”,显得很庄重;
“我顺路正好来看你”,有点随便,这可以使对方减轻心理负担。
可是,在正式的场合说“我顺路来看你”就显得不够尊重、严肃,会让听话人心里蒙上一层阴影。
而在平时的生活中明显是“顺便来看你”,却非要说成“特地看你来了”,则没有必要,并且很可能会让对方感到不自在。
4.喜庆场合与悲痛场合
通常,说话应该同场合的氛围相符。在别人办喜事时,一定不可以大讲让人伤心的话;
在人家伤心时,说些玩笑的话,甚至哼哼小曲调,别人则会说你不识大体。
5.适宜多说的场合与不宜多说的场合
若双方很忙,时间很少,那么,跟人说话就得简明快捷。要是谈笑风生,海阔天空,主观想法是好的,但与客观的条件不符,效果会很差。
您认为关于说话场合我们还需要注意些什么?欢迎评论区留下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