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节点,习近平主席向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发来的贺信,如春雷唤醒青年奋进的力量。这封承载着党中央殷切期望的贺信,既是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昂扬风貌的充分肯定,更是对青年群体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深情召唤。当90后科研工作者翟文延在"人造太阳"实验室突破亿度高温诊断技术,当返乡青年何斌用科技养殖带动整村脱贫,我们清晰地看到:新时代中国青年正以改革创新的锐气,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领域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答卷。
改革浪潮中的青春突围:青联学联组织的时代答卷面对深化群团改革的时代命题,全国青联以《新时代深化全国青联改革实施方案》为蓝图,开启了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在湖北利川金龙村,90后返乡青年何斌通过"牛粪干湿分离发酵"技术实现绿色循环养殖,其创立的生猪养殖合作社带动2000余户村民增收,这正是青联组织"夯实社团基础、优化委员结构"改革举措的生动实践。通过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社团组织网络,青联将像何斌这样的基层创业青年纳入组织视野,使其从"单打独斗"转变为"组织化作战"。 在科技创新领域,重庆大学博士生李力带领团队攻克VR国家标准制定难题,其创立的云威科技五年间营收增长百倍。这种"科研转化+产业创新"的模式,与青联"建立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发现遴选机制"改革方向高度契合。通过优化委员结构,青联将更多像李力这样的创新型青年纳入组织体系,形成"发现-培养-推荐"的全链条人才培育机制。
科技创新的青春密码:从实验室到产业场的跨越在成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95后博士翟文延带领"你相信光吗"青年突击队,攻克了激光散射诊断系统核心技术。这个平均年龄28岁的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多色仪和离散采集技术,在1.5亿摄氏度高温等离子体中精准捕捉光子信号,其成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2020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这种"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正是新时代青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注脚。 上海米哈游团队的创业历程更具时代启示。这支由交大硕士生组成的团队,将桂林山水、戏曲文化等中华元素融入游戏产品,全球用户突破1亿。他们用"科技+文化"的创新模式证明:当代青年的创新创造,既能驾驭前沿技术,又能传承文化基因。正如团队创始人刘伟所言:"我们把自己定义为科技公司,但内核是文化传播者。"
乡村振兴的青春实践:从田间地头到产业高地在湖北利川金龙村,返乡青年高源的故事充满戏剧性。这位曾与白血病抗争的90后,在驻村工作队支持下发展烟叶产业,不仅还清90万债务,更带动村民建立餐饮产业链。这种"归雁经济"模式,与共青团湖北省委"小荷学堂"项目形成呼应——通过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在583个农村站点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构建起"教育+产业+文化"的乡村振兴生态。 曹县电商产业的发展更具标杆意义。团县委通过"建组织、出政策、强培育、搭平台"四维发力,成立4个电商产业集群团委,培育1000余名青年主播,2024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80亿元。这种"组织覆盖+政策支持+典型引领"的创新模式,让青年电商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农具"。 四、挺膺担当的青春宣言:在新征程上书写新篇章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新时代中国青年正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领域展现担当。从攻克"人造太阳"核心技术的青年科研团队,到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的文创青年;从带动整村致富的返乡创业者,到搭建青少年成长平台的志愿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的深刻内涵。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当每个青年都能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当每个青联学联组织都能成为青年成长的"孵化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支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书写出更加绚丽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