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份结婚请柬,来自于五年前的同事,当时他是我带的实习生。他亲自送来请柬,然后我们一起喝茶。聊到他的婚姻和目前的工作,他很真诚地跟我说谢谢。他说因为当初跟我一起工作的一段时间,看了不少书,也理解了一些东西,这才幸运的拥有了现在的一切。
“是吗?现场采访一下,你觉得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
他想了一下:“《苏菲的世界》,那是我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本哲学书。”
“《苏菲的世界》?”我想起来,也是一个大热天的中午,我抱着一大堆书回到办公室。他好奇地过来,随意地翻着,姐,你跟我推荐本书吧。好啊,我顺手递给他一本《苏菲的世界》。
一个月后,他把书还给我。
“怎么样?有什么感受?”
“好吓人!”
“吓人?”
“对啊,我们一般看完书都是想到什么什么,可我看完的一瞬间突然觉得世界都好不真实,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存在!”
是的,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心里充满的也是虚无缥缈的不确定感,我不知道自己是真实的存在于这个地球还是仅仅抓住了一根兔毛?
这就是哲学的魅力,读这本书,从“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看似很普通却让人深思的两个简短而奇怪的问题开始,就跟着神秘老师”开始了“哲学之旅”探索之路。
“记得原本我印象中的哲学是那么的深奥,那么的遥不可及,好像并非生活中必需的知识而是在象牙塔顶端的学者才有权研究的学术。然而看完这本书,我的观点改变了。应该说,生活之中哲学似乎无处不在,我内心中模糊不定的哲学的定义一下子也变得清晰起来。”
在我的理解里,哲学就是关心、探索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同时我们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生命观的过程,也可以是看作对于哲学的思考。哲学不能给我们现有的知识,却能教会我们思考;它不能给我们提供实用的技能,却能让我们拥有洞察事物的能力和智慧。
再回到那两个哲学性的问题: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两个问题过于疯狂,因为他们会告诉你,“我就是我啊”或者“世界本来就存在的”。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对吗?事实上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也是这样的想法。
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哲学是不切实际的呢?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那些哲学性的问题呢?我想,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对这个他们生活的世界习以为常、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了吧。说到这里我想到作者一个用的很好的比喻:
这个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当然这只兔子极其庞大。我们每个人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大家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并且努力地想把兔子看个完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顺着兔毛慢慢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尽情享乐。
当大人们的心灵逐渐习惯了世界上的一切的规则,当他们不再有想孩子一样看到什么都觉得好奇,觉得所有的东西都那么不可思议而又理所当然,
当他们过惯了喧嚣吵闹、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便不再去追求那与他们似乎毫不相干的哲学,便不愿离开温暖舒适的兔毛深处,不愿像哲学家一样尽力去爬上脆弱的兔毛一看究竟。
就是这样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们都不会再去思考像“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了。
庄子说:“无用之用,乃为大用。”那些看似没有用途的,其实有着真正的大用。佛语也说:无心恰恰用,有心恰恰无。越是看起来没有实际用途的东西我们对他的需要可能越迫切。
赫拉克里特斯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我们从未尝过饥饿的痛苦,我们在饱足时就不会感到愉悦。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如果没有冬天,春天也不会来临。
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然而,同样的,如果你不认为活着是多么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时,你也无法体认你必须要死去的事实。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的来到世上一般。
爱使得事物聚合,而恨则使他们分散。
一件事情跟着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并不一定表示两者之间必有关联。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因为,妄下定论可能会导致许多迷信。
……
也许我们可以学习的就是如何以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
明辨是非者必能进退合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