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复盘
记录:开完会想让吴送我回去,结果吴让我陪他去银行,又去医院,很有效率的,在老村长吃的饭,他请客,下次还他。但是我一点半才到办公室。
反思:当时想让吴送我去古田,节省时间。并且路上玩下,结果陪他三个小时,一上午都没做事。有执念,本来是想利用方法达到目的的,结果把利用方法当目的了。
总结:明确自己的真正目的,方法只是手段,如果这个方法发现不能达到目的了,就变通,换一个方法达到目的。
二学习内容
回到当下第二章-
觉醒的第一步,临在-轻柔的让自己回到与当下的存在临在的状态-合为一体。
有觉知的移动
承认念头、轻轻地与它分开,回到临在。
记录每天的临在,给自己三次加油机会,我愿意在当下。
三成长
回家可以立马洗澡了。
总结原因:回家给自己倒计时十分钟,把自己当下事赶紧做完,到点了赶紧结束去洗澡。
四习惯养成
1七点半开始复盘
过去[x][][x][]8:50 []9:00
今天[]11:00
2十一点睡觉
过去[x][][x][]1:30[]12:00-
[]12:40
原因:复盘时间一个半小时
反思:随笔花太长时间,随笔一般都是觉知解决。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和通勤时间来写。
总结:有觉知后开始写随笔,碎片时间和路上时间利用到,可以搜集材料。
3中午睡半个小时,可以起来运动会。
过去[x][x][x] [x]
今天[x]1:40-2:10
五犯错复盘
洗澡后清东西、微信聊天,一个小时才做正事。
反思:洗澡是为了休息一会、激发精力,清醒头脑,帮助高效复盘,但是我把精力花在了闲聊上,就浪费了这精力在不相干事上。而且会更晚睡觉。
总结:洗澡后立即定时两个番茄钟复盘,10分钟计划。
六随笔
怎么和妈妈相处。
亲人之间之所以会语言伤人是我们把我们的需求包起来,贴上一个暴力语言的标签,扔向对方。
当我们学会剥去暴力语言的外衣,看到一个真实的需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并不像说出暴力语言时看起来的那么的强势、那么的有力,而是一个需要被满足需求的人,那么的无力和无助,就如同嗷嗷待哺的婴儿需要奶瓶一样。那么此时,你便会升起慈悲心,像照顾一个婴儿一样来照顾对方的需求。
看见,是良性沟通的开始。在看得见对方需求的人眼里,没有暴力,只有未满足的需求。他不会再“以暴制暴”,用更加暴力的语言来回击对方,而是看到对方暴力语言背后最真实的需求,用自己的行动来满足这个需求,那么冲突就避免了,爱自然就在两个人之间流动起立。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觉啊!
和母亲相处的方法就是倾听。
一、倾听是成年子女给母亲最长情的陪伴
年老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群体特征就是害怕孤独、恐惧衰老、担心失去。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地害怕、担心、恐惧,再加“衰老”和“死亡”这对恶魔小伙伴一起,对我们一辈子强势的母亲形成了绝对性欺诈和碾压,将习惯了掌控一切于手中的母亲迎头痛殴,将她的痛苦加倍放大。于是,被衰老、死亡和恐惧无情折磨的母亲,当然得奋起反抗啊!她反抗的方式只能是下意识地想加深、加强对子女的控制。
事实真相是,年老母亲的这种控制,只是成年子女由于幼年被强势母亲从情绪上、心理上单方面吊打的习惯性“感受”而已,这种“感受”只是一种完全不存在的东西。因为年老母亲的“控制”只是一件“纸糊的、像老虎”的纸衣裳,纸衣裳后头藏着的是一个在衰老面前无能为力、极度脆弱的老妇人,是一个极度渴望成年子女疼惜疼爱却不会表达、不知所措的绝望老妇人。
看清楚了这一点,成年子女便能够更清楚地看见自己,看见自己正坐在年老的母亲面前,看见年老的母亲正在絮絮叨叨,看见自己正在认真地倾听——看见了吗?看见这画面了吗?多么好啊!这才是人世间最长情的告白,是成年子女能够给予父母最好的孝。
肯定了这一点,成年子女就能更明白自己,明白自己正在做一件相当有价值的事——被母亲臭骂、嫌弃、批评、指责本身,就是陪伴正在发生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孝顺正在进行时候。
只有“看清楚了这一点”“肯定了这一点”,成年子女才能够真正看见并发现自己的好。不然的话,成年子女被母亲念叨的不耐烦了、讨厌了、生气了,立即转身离开就可以了啊,从此不来或少来看她,这总可以吧?干嘛自个找虐,巴巴地来被人家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从头到脚嫌弃个一无是处?根本就用不着如此纠结、如此痛苦好嘛。
有技巧的倾听,表达孝顺和深情而不被伤害有三条技巧。
1与其消极抵抗,不如积极走神儿。
你的心神跑掉儿,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被伤害,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鼓励自己、奖赏自己此刻就坐在母亲面前的这种积极的、尽孝的行为。你只有保护好自己的心不被强行干预、不被持续伤害,你才能够将“坐在母亲面前陪着她”这件事情继续做下去。
他们清楚得很,子女能够坐在这里陪着就已经很好了。只不过,过往生活的痕印和旧习太深太深了,他们一不小心就跌进以往与你相处的模子里去了。他们跌进去就跌进去,为子女的不必刻意提醒,反正提醒了也改不了,干嘛惹双方不痛快呢?
坐在母亲面前听她絮叨”这件事本身,就是亲情的连接,就是爱的回馈。因为这件事本身正在传递的非言语信息是这样的:我们是在一起的,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是母子,我们不是敌人、不是仇人,我们没有必要彼此攻击、彼此指责、彼此嫌弃——对,这就是定位问题。定位清楚了,这些小技巧的效果简直就能逆天了,那颗小种子成长的速度就能嗖嗖地。
2、“第三身”听
第三身是自己的身体和心都在现场——在现场、但抽离的那种状态。
比如母亲骂你,你难受,这时候你就是你,即第一身。
母亲骂你,你试着站在母亲角度,琢磨她为什么骂你,这时候你是母亲,即第二身。
母亲骂你,你试着把自己变成一个路人甲。路人甲正从这边走过,看见一个老太太在骂一个年轻人,这时候路人甲的感受和看法是完全不同的,既不是你、也不是母亲,是完完全全的一个客观人的身份。
其实吧,很多人的痛苦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允许 。表面上看,是“母亲”伤了你心,可事实上呢?如果没有你自己的允许,天底下谁也无法真正伤到你心!
3、哄着听
人老了,就弱了。不论从身体还是心理,自然而然就回归到了小孩子的柔弱状态了。许多小孩子会任性、胡闹、蛮不讲理,可这只是表象。这种任性和蛮不讲理后头最根本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呢?是孩子渴望爱、渴望关注和被看见,渴望来自于父母的爱和接纳。母亲也是一样儿一样儿的,她也特别特别渴望得到成年子女的关爱、支撑和爱的回馈。
那你一定要随时给自己进行这种心理暗示:“我是成年的、强壮的,父母是年老的、柔弱的。”有这种清楚边界,你就会明白,年老衰弱的母亲,根本就无法控制成年的、强壮的你,你所有的痛苦和负面心理感受,其实都是你自己给予你自己的伤害。
成年的、强壮的你,一定要是一口大钟、一个高山、一座宝塔。千万别像一团云那样,母亲一开始发脾气、耍性子,你自己就迅速缩成小小一团儿,变回小时候那个脆弱柔弱到仿佛母亲一发脾气立马就会死掉的自己,一定切记!不要把自己变回到小时候的小孩子状态。你是顶天立地的引领者,你可以引导像云团一样无所凭依的母亲,引导她的情绪向着你希望的方向去。有这样清楚的界限和认知,就算刚开始总是引导失败,你也不会受伤,你会毫不犹豫的去认同、去肯定。
感觉妈妈永远在扮演一个指责我的角色。
妈妈压力大,妈妈其实是在发泄自己家境上面的压力,彼此是没有空间的。
一直躲着妈妈,妈妈每一次要讲事情,他就好像被电到一样,所以他妈妈就愈喜欢找事情来批评。
他们也很无奈、很寂寞。面对时代改变,他们无所适从,怕被这代人丢掉或否定,那个冲突非常的强烈。
甘心接受不完美的父母
同样把妈妈当小孩,「冰水伤身体?你从哪听来?中医师跟你讲?」「我以后尽量不要喝那么冰。」如果你愿意把妈妈当小孩,她的观念很多错误、很多不理性,你的反应其实可以带动她去改变。
大部分人会说:「我为什么要跟妈妈好好沟通?从小她什么时候跟我沟通过?
我怕黑的时候她都直接骂我是白痴,为什么她怕冰水我要引导她?」要做到刚讲的这些沟通,必须从内心克服一个伤痛是:「我妈这辈子是没办法像个妈,她就是固执又不讲理。」讲得容易,但这非常非常难。几乎没有一个被爸妈霸凌的小孩愿意去宽容爸妈,可是一定要先宽容,爸妈才会改变。如果到了五十岁还期待你妈有一天会变成温柔慈爱的妈妈,你就继续等吧!她只会愈来愈固执,永远不会变慈爱的妈妈,你要像小孩一样去疼她,她才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