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一个人,请让TA做翻译;
恨一个人,也请让TA做翻译。”
不知不觉间,接触韩语有十年了。从第一次笨嘴笨舌的帮别人口头翻译算起,也已经过去了六年时间。现在的我,除了曾在学院一本正经的教授韩语课积累经验,也经历过了大企业口笔译职位的磨炼,误打正着的与“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
读过我前面文章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大学期间我还是个彻头彻尾的小学渣,别提翻译了,自己说话都费劲。
后来到韩国学习,有一次参加校外实践活动时遇到了一位韩国姐姐。可能因为她曾经在日本留学过,知道留学生的辛苦,又看我颇有眼缘,所以主动与我结成了很好的朋友。
有一次,我们一起参加为中国留学生举行的活动,主办方请来韩国大学里的中国籍教授为我们致开幕辞,当然,内容是纯中文的。韩国姐姐看到教授上台,悄悄对我说:“梨花,他说什么我听不懂,你能给我翻译一下吗?”
在那之前我跟韩国人说话,一直都是脑海里一边组词造句,一边说出来,比如主语+助词+宾语+助词+动词,好了,再找个合适的语尾和语体吧——给人直观的印象就像是一个词组一个词组的往外蹦。姐姐一说,吓得我连忙拒绝“对不起我的韩语不好,翻译不了。”
“没关系,你随便说几句就行,我真的很好奇,拜托啦。”
对我这么好的姐姐这么诚恳地拜托我,实在是难以拒绝。好吧,我硬着头皮打算随便翻一下。
“大家好,我是李XX教授,来自XX大学经营学科。很高兴见到大家。大家从中国来到韩国留学,留学生活可能会十分辛苦,如果有需要我帮助的地方,请随时联系我。”(大意如此)
因为是来参加实践活动的,我手头没有纸笔,加上给姐姐翻译不用怕错,心情比较放松,我居然一句一句跟着教授的致辞同时翻译完了。
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同声传译,只知道当时心里觉得自己蛮厉害的,居然可以边听边译(当然这段内容也是很简单的,不过当时没多想)。姐姐也连连赞叹“梨花你的韩语真好啊!”
这就是我的第一次“同传”经历。虽然后来到会社做翻译分分钟因为实力弱被打脸(对的,在五十几家公司齐聚的会议上现场数次反问发言者你刚才说的啥的人就是我),我依旧记得那次翻译带给我的惊喜。可能也是那次成功,让我入了翻译这个坑,并且爱了这行这么多年吧!
不过做一行,仅凭热爱是不能成功的。就像翻译这份工作,也不是仅仅凭借强大的语言能力就能做好的。想想这些年踩的无数的坑,我决定把这些经验教训整理下来,希望给想做翻译的你们一点启示。
经验一:翻译需要摆清楚自己的位置
因为在韩国的时候曾经在中文学院工作过,回国后我首先应聘到了一家语言学校。这家语言学校模仿韩国的学院开设了访问课程——也就是VIP客户上门授课。我的第一位客户是一家韩企的总经理,给他上过几次课后他便询问我是否想到他的公司上班。虽然当时我拒绝了,不过他还是通过跟院长协商,让我到他的公司担任了两个月翻译。
这两个月我的工作就是陪同这位总经理到政府机关和客户处拜访,参加行业论坛等。那时我刚刚开始做翻译,几回下来居然觉得自己很牛。因为这是一家比较大的外资公司,不管在政府还是行业内都被高看一眼,大家对待我们的态度毕恭毕敬,特别是对待我也像对待老板一样。平时张口闭口主任啊经理的;会议上与老板平起平坐;身着礼服参与老板公司举办的晚宴并且在主席台上翻译;用餐都是贵宾座位;随行翻译时接受大家的频频注目(因为参与者基本都是国企或500强外企)——我渐渐觉得自己“高级”起来。
后来经过学习我才知道,好的翻译,应该是演讲者的影子,把光彩留给发言人;应该站在舞台的幕布后方,而不是镁光灯照耀的地方。在重要的场合我们所看到的翻译,无一不是默默地、悄无声息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他人做嫁衣”、“甘居二线”。这也是为什么那次政府会议上,我们后排就坐着一家瑞典公司的总经理,我几乎没有听到他身边的翻译发出任何声音,只是一次偶然的回头我才知道身后还坐着一家听不懂中文内容的外企。而我全程叽里呱啦的大声翻译,好像怕别人听不到我很厉害似的。后来经过学习,我还知道了“耳语同传”的概念,更是默默羞愧了许久。
如果你是一名翻译,请你忠于职责,只做好翻译,摆清楚自己的位置,不抢风头不抢戏。
经验二:翻译内容更需要真实的传达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翻译应该起到缓和剂的作用,比如甲乙方呛声时,你要通过柔和的词语缓和紧张的气氛;有一方言辞犀利时,你要替换一些用词不让矛盾凸显出来。
虽然翻译讲究“信、达、雅”,但我认为,翻译不能做老好人。我的几位客户都曾明确的表示,他们需要百分百的原意传达,包括极端的情绪,不能在中间将意思打折扣。所以,真实的翻译很重要。当然,也不要搞砸整个谈判或对话,这个尺度则需要自己在进行中拿捏。
我曾经翻译过非常幼稚的笑话,但我丝毫不怕现场的嘲笑;也翻译过难懂的习俗,因为它是发言者地域的文化,也就不该因为现场冷场而感到尴尬。偷偷改掉明显的口误,根据发言者的意图进行翻译。
经验三:翻译需要敬业精神与良好的身体素质
在韩企工作过的小伙伴们都知道,韩企在加班时间和程度上可谓登峰造极,别的任何企业难以望其项背。同样,韩企里面的翻译也不会有早下班,不,是正常点下班的时候。如果碰到工作狂老板或部门领导,对其翻译的脑力和体力的要求都会出奇的高。
例如我之前就职的公司,常常workshop一整天,交替翻译的总时长就是八小时(最多减去两个茶歇时间)。有的时候碰到难以搞定的项目,大家和韩国专家一开会就从早八点到晚十点,这也都需要翻译同时在场。除了心理上,生理上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比如不能常常去厕所……)。刚刚步入这个行业时,完全不能适应,曾经三个月当中连续患了两次重感冒,虽然坚持做下来了,但对健康是一种透支(例如当时会偶尔头晕)。听说做会议同传的小伙伴,更是常常通宵准备材料,以前还有个梗,专门说做同传容易脱发……总之,想入翻译这行,没有敬业的态度和健康的身体还真的做不来。
经验四:翻译需要牺牲一部分个人利益
在中国,“饭局”是很重要的,换言之,很多事情是在吃饭的过程中成交的。与此同时,中国人对于美食的喜爱也毋庸置疑。英国人见面打招呼都是“今天天气如何?”中国人则是“吃了吗?”所以,当“翻译”遇上“饭局”,你们明白该怎样做吗?
刚做翻译的时候,常常随领导出席各种大场合——包括高级餐厅。身为资深吃货,我心里还暗暗开心,可以大快朵颐了!但是,
1. 当有人来敬酒,我正吃着小肋排,无奈只有含着小块骨头面红耳赤的翻译;
2. 急于咽下一个香芋地瓜丸子,开口说话时喉咙里发出呼噜呼噜黏住一般的声音;
3. 桌上突然有人说话,我赶忙翻译差点被鱼刺卡住。
发生了如上几件事后,我彻底明白了,饭局上,领导是让你来工作的,不是吃饭的!
从此以后,遇到饭局,我完全无视它的其他属性,只当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工作。有的时候,一个场合下来大家不停的说话,我基本不用动筷子了,晚上回到家还需要叫外卖吃。有时大家热情的让我用餐,我就面上连连答应,实则不为所动;实在难以推却,也会看好饭桌上的食物,只捡又小块又好咽的随便吃吃。
所以,翻译这份工作,有时需要牺牲睡眠,牺牲吃东西的权利,也许不是所有人都适应的了。
经验五:翻译需要尊重自己的职业,有职业操守
至今仍有一件事让我想起来就羞愧不已。记得第一次做随行翻译,内容是与A公司一同出席某行业论坛,当时出席该活动的,有近300家行业内的公司。当时我刚刚毕业一年的样子,学生气未褪,总之,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可能就是经验不足吧,穿着条纹连衣裙和运动鞋就去了!
虽然客户没有提意见,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们洽谈了不少公司,包括拜访A公司的客户公司负责人。大家可能不知道我是一位翻译,有可能以为我也是A公司的员工,我常常想,如果我能穿上职业装,是不是更能凸显A公司的专业程度,更有利于他们业务的展开呢?
总之从那以后,只要是出席正式场合,我一定会身着休闲正装出席。有的时候场合偏于放松,感觉着装上有点“用力过猛”,我认为也无所谓。因为穿什么可以体现我们的专业程度,穿错了则会有损形象。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虽然不是所有的公司、所有的岗位都会签署保密协议,但我们应该自觉为服务的客户或公司保守机密,听过的内容不再提及、议论。
做翻译的这几年,我摸索着逐渐成长。写这篇文章,把几年来的一幕幕在心里回放一遍,感觉还是很惭愧的。为了让大家不再重复我犯过的错误,就有了这篇文章。因为我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翻译专业,不是科班毕业,全凭半路出家、自己领悟,难免有见识短浅之处,望大家多多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