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身上都拖着一个世界,一个由她所见过的、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你经历过的事情、你成长的环境,也必然的会形成一部分你的身份,塑造一部分你的人格。
原生家庭是有原罪的吗?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或许给出了答案,诚然,文学作品并不具备普适性,但往往具有代表性,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不妨来聊聊关于原生家庭的那点事吧。
我应该看过不少关于原生家庭的影视作品,从《欢乐颂》到《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到《如父如子》到《步履不停》到《都挺好》,无一不透露着原生家庭所带原罪的罪恶昭昭。
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原生家庭的不幸,导致她对财富/地位/美貌的追求总是投入异于常人的热情,为此热衷于算计,计较利弊得失,哪怕是为此丧失自我,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让人既可恨又可怜;而松子呢,从小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进而在成年后负气离家出走,尝尽世间艰辛,最后被一群不良少年打死在河边,令人唏嘘不已;再到庆太/良平/苏明玉......这一群长长的受难者名单,让人难以安然端坐,原来在一片太平盛世的表象下,仍然有那么多的人如履薄冰,感受着所谓脉脉温情那刺骨的寒。
那么,我们呢,我们的家庭给予的是微风拂柳般的和煦,还是乌云蔽日般的沉闷,你是否也曾因家庭成员之间的嫌隙而黯然神伤,是否也曾因父母的不负责任/婆婆的刁难而想出走想逃跑,想要去追寻更自由也更广阔的世界,我想,将任何普通人的生活推到聚光灯下都足够拍摄成一部狗血有余而内涵不足的家庭剧,这不是危言耸听,它们是那么危险而隐秘的存在着,就像猎人事先筑好的陷阱,然后潜伏在漆黑的夜色中,静静的注视着他的猎物一步步靠近。
我也曾在微读《步履不停》的书评中作过如下评述:“对于父母对大哥纯平不加隐藏的偏爱,我心知肚明的表示理解,同时也不露声色的耿耿于怀。对于一个家庭,最怕是父母无明,子女不正,一个是自己生的,一个是生自己的,一旦心用错了方向,接下来的一切便都是错的。”获得了可观的点赞和转发,而这些点赞转发的背后所折射的事实,就是让人不得不细思极恐的事了。
坦白地说,我很想安慰他们每一个人,以我认为合适而恰当的方式,一句暖心的话或者一个浅浅的拥抱,但是我不能,因为我并不能做到感同身。每一个人所受的伤,每一个人所承受的痛苦,都是难以度量的,也不应该被比较,我想,真正心怀痛苦的人,都有他们隐秘而悲伤的故事,这个故事比别人看到的更深邃也更永久,甚至比他们自己感受到的悲伤更丰盈也更浓厚。
苦难加身。苏明玉无法逃过年少时父母的偏心,也无法在成年后驱散自己内心的魔障,这种魔障会伴随她一生,光鲜亮丽的表象下其实藏着一颗千疮百孔的心。她将自己的感情世界与世隔绝,她以为给自己铸造了一座城堡,实则构筑了一道围墙,她不想出去,外面的人也进不来,她是感情上的孤儿。她当然有足够的理由记恨生养她的父母,如若不是父母的薄情寡义,她何以沦落至此。
我不禁想问问,从何时起,家庭不再是温暖的港湾,而变成了洞见人性的小黑屋,小小的我们何时从爸妈的心肝宝贝变成了囿于家庭牢笼的小白鼠这样的角色转换,我们都无法逃避,因为一个不经意,你或者你的子女,也会变成这长长名单的一部分。
“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这是《如父如子》中齐木对良多说的一句话,令我感触颇多。父母的责任,并不局限于生养,在我看来,简单的生养只是出于繁衍或者生殖冲动的需求,这方面人与动物并无二致,如果错把这种简单的生养当作全部,我想这样的父母是不具备为人父母的资格的,人更高级的地方在于情感的传递,这才决定了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差异。
而造成如上诸多不幸的或许恰恰是情感的缺位。樊胜美在原生家庭中被疏离,“养儿防老,养女无用”在父母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只盼着她早点嫁出去拿点彩礼解决亲生儿子的婚姻大事;庆太呢,因为是抱错了的孩子,良多固执的认为正因为如此,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庆太在各方面的表现都不如自己优秀,并执意要换回自己的亲生儿子疏晴,但却丝毫不曾反思过自己陪孩子的时间都不如一个陌生人来得多,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庆太同他自己一样优秀呢;而苏明玉与松子,父亲不闻不问,母亲冷言相向,不要说被偏爱,甚至都没有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最可悲的是父母还不自知,如此的行径只会产生一种结果——家庭不和睦,子女一生悲剧的底色。
的确,我们的父母都太忙了。境况好点的,忙着比较,忙着算计,算别家的婚宴嫁娶多大的排场,比较别家的儿子女儿多么的优秀;境况稍差的忙着活着,不是有那么一句话,有些人活着就已经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哪里还有心思管子女的感受呢,那么矫情的事,不是你们这样苦出生的孩子该有的心思。于是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父母都是为你好,好的不好的你都得受着。于是到最后,似乎除了血脉相连,我们再也找不到其它的联系,而孩子则成了这段关系中不折不扣的牺牲品。
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又有什么错呢,他们无法选择出生,无法选择家庭,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也无法左右自己的人生。
比如在《如父如子》中,当双方父母都意识到抱错孩子这个事实且准备交换孩子时,其实二个孩子并不明白血缘的含义,从一开始他们就是选择亲情的,这种选择来自于孩子的天性,他们只遵循自己天然的诚实,而他们天生就依赖身边的父母,而且爱他们,信任他们,而这份爱有时比父母爱他们更多,也更无条件。
但父母的选择并不会却并不会顾及到孩子的天性,在成人的世界里,利益或者血缘才是他们看重的,于是二个孩子被当作商品一样因为五年前彼此拿错,而在五年后再彼此互换,孩子身不由己,他们的想法被选择性的忽视。也难怪在良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想要接回庆太,而庆太却扭头就跑,委屈的哭诉道:“你已经不是我爸爸了”。
我曾看过一个纪录片,里面找了很多母亲,让她们给自己的孩子打分,而同时也让孩子们给自己的母亲打分,母亲的打分有高有低,有98分的,也有80多分的,各种分数都有。但当她们看到自己孩子给的分数时却都泪目,因为所有的孩子给母亲的打分都是满分100分。其实,父母在孩子们眼中是非常高大的存在,而作为父母,如果能够体会到孩子们有这么信赖与喜爱自己,那么可能在很多事情上就不会那么肤浅而粗暴的对待了吧。
但,父母也曾是别人的孩子,他们可能也曾被伤害,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他们可能也曾无声哭泣。倒不是为他们开脱,而是他们也并非无所不能,其实他们也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朋友说这是一出无人生还的把戏,都是始作俑者,也都是受害者,本无对错之分,亦无原谅可言。我觉得很贴切。
其实,越往后活就会越明白,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停面对不堪的过程,别人的不堪,世事的不堪,自己的不堪,会知道,人生根本没有愿意和不愿意之分,只有接受和忍受的区分,只有在阳光下的微笑和在黑夜里的哭泣的区分,我们都无能为力。
我想,人不应是越长大越世故,而是遇过冷眼、尝过苦、经过无缘,而拥有了宽容谅解的能力。以此安慰每一个在漫长人生里悲哀无助,然而依旧咬牙坚持的脆弱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