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教师的,大约都有着“好为人师”的“职业病”,就拿我妈来说,今天下午我无意中听到她给舅舅家表姐打电话:“………把娃学习管好,尽到责任………给老大找个工作 ,别让在家闲着…………你要加强锻炼,要减肥………”,呃,这种谆谆教诲,不知道电话那头表姐心情怎样,反正我听着都满头冒汗、压力山大。
想想也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传道授业解惑,几十年的教师生涯,随时随地想教导人的习惯已经浸入骨髓,成为一种行为模式了,轻易也改不了。
岂止老妈如此,我也感同身受。去年被遴选为市级“名师+”研修共同体的主持人,说的好听是承担一份责任,带领一群人共同成长;说的不好听吧,就是出力不讨好,上得不到领导支持,觉得你尽忙“自己”的事儿,对下,估计成员也不待见———本来嘛,人家只是想要个“名师+”研修共同体成员的身份,一纸聘书关键时候也许还有点用,却没料到你天天要求这、要求那,一会儿是每月“三个一”研修任务,一会儿是活动简报,一会儿是考核办法,给大家繁忙繁重的工作添乱。
偏偏自己又是个认真的人,更何况市教育局年底还要考核各个研修共同体工作开展情况。只好顶着压力,硬着头皮统筹工作,尽量做到整合、融合。比如说,今年幼儿园的省级课题也想走“教师专业成长”这个策略,做到课题研究与“名师+”研修共同体工作的有机融合。又比如说,园级“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特地聘请了省级课题组的主持人,便于收集第一手的资料。
不过现在想来还是自己太天真,费心巴力给大家搭平台、创机会、攒资历,岂不知每个人各有各的路数,别人的捷径更平坦高效也说不定。
孟子曰:一日三省吾身。今天我的反思是:
静以修身少说多做;
牢记身份少操闲心。
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