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悍的男人在火星——读《火星救援》有感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如果男人回到“家乡”会怎么样?

不知道安迪·威尔的灵感是不是来自这句话,也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女人们的怂恿,但他确实是这么干了,把一个男人留在了火星上。放那儿干嘛呀,总不能天天抬头数星星吧,种土豆!没错,不是闲庭信步,不是花天酒地,就是种土豆。

当然了,《火星救援》要是只讲述在火星种土豆的故事,那格调也不免太low了点。这本书所要讲述的就是一名宇航员怎么样一个人在火星上生存一年半,并最终获救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看了这本书改编的电影,都有所印象。当然了,不管是在书的前言,还是在电影的票房,都说清楚了这本书引人入胜之处。

不知道你看完书或者电影,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拍不出类似的电影?

现如今,中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制造业的优势正在美国制造业回归、东南亚人口红利、全球经济不景气的作用之下缩减。如果不进行改革,那么百年目标就不能实现,所以才有了两会报告中“供给侧改革”。

有人说,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尤其是电影行业,与美国20年前差不多。更提出了电影行业将会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的爆发点。不信,可以看看近几年的票房数据,可以用火爆来形容,一如之前的《美人鱼》。

但是,票房能不能说明一切?看的人多,就代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崛起?不尽然。在这些巨大的电影票房背后,有多少是在中国本土电影上面取得的。

美国有个好莱坞,美国甚至是世界电影制造业的中心。每年拍摄的电影,不计其数。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像《火星救援》这样的以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尤其多,《007》《复仇者联盟》都是。画面中不时充斥着暴力、sex,大胆而裸露,狂野而凶残。

中国也有几大影视城,像横店之类的。忙着杀鬼子去了,哪还有功夫展望未来。

但是中国的电影多以古装片为主,首先是题材比较多,中华历史五千年呢。再一个是故事,题材都好把控。毕竟还没有分级制度,播与否都要看广电总局。

意识形态不同,在电影上也有所体现。

闲话少叙,那么《火影救援》的主人公马克,到底有多彪悍呢?

1,数理化知识极佳。

宇航员这个职业可不是仅仅身体良好就可以干的,还得要一身多职,最好是全能型学霸。每一瓦电,每一卡路里,都得要精打细算。

2,动手能力极强。

这机械工程师的名头真不是盖的,各种缝挪腾移,手到擒来。

当储备粮食不够的时候,知道毛爷爷那句名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动手种起了土豆。

3,心理素质很好。

当你在一个没有人烟,孤独一人的环境里,除了你自己,没有别的声音,你的心里会是什么感觉,会不会恐惧呢?当生存系统受损,死亡临近,会不会放弃对生的渴望?

4,乐观的人生态度。

拥有乐观的态度,你的人生不会太差。每时每刻都可以用轻松愉快的语言给自己鼓舞,让自己的心里充满希望。哪怕是在绝望之地,也可以用希望打败绝望!直接放弃,就相当于向绝望屈服,如果一试,最差也是和绝望同归于尽,那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火星救援》告诫我们,要努力学习各种知识,用乐观的态度笑对一切,毕竟,我们不是还没到那种一人在火星上呢嘛,所以地球上的困难算个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