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养老行业被认为是一个“风口”,但实际上很少人敢进入这个行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支付能力不足:
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普遍不足,导致潜在需求无法释放。
许多老年人缺乏足够的退休金、子女补贴和长期照护险,这使得他们难以承担高昂的养老服务费用。
供给与需求错配:
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性问题突出,多数养老机构客群定位偏离实际市场需求,导致入住率低于50%。
此外,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人员稀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高人力成本:
养老产业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以后还会更高,这些因素无疑导致养老产业不仅难度大,而且利润自然不高。
政策和监管不明确:
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明确,市级统筹不够、监管不足,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定位不清,街道养老服务管理中心和养老驿站功能交错,政府介入市场的方式也存在问题。
社会观念根深蒂固:
在一些地区,家庭养老的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养老院的入住率迟迟上不来。
市场竞争激烈:
尽管市场规模庞大,但竞争也非常激烈。
根据CNPP数据及网络用户调研结果,当前我国养老行业前十品牌分别是泰康之家、亲和源、凯建等,这些品牌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技术和创新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而如何利用新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尽管养老行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社会需求,但由于支付能力不足、供给与需求错配、高人力成本、政策和监管不明确、社会观念根深蒂固、市场竞争激烈以及技术和创新挑战等多重因素,使得很多人对进入这个行业持谨慎态度。
如何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以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以满足养老服务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经济支持。例如,北京市在“十四五”期间推进养老补贴制度改革,旨在提升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此外,中央层面出台统一制度和要求,指导地方规范操作,减轻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负担。
提升老年人支付服务的便利化程度是关键。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提升老年人支付服务便利化程度的意见》中提到,要围绕支付产品适老化升级、银行网点服务优化、支付知识普及等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例如,福建省已有96%的银行网点实现老年人支付服务优先叫号、上门服务等适老化改造,并创建了适老支付服务示范网点。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三支柱”的体系,即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计划。通过完善这一体系,可以增加供给与支付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服务标准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进行动态调整,以精准对接养老服务需求,提高基本养老服务效率和供给水平。
适老化改造不仅限于家庭环境,还包括支付服务的适老化。通过适老化改造,可以使支付服务更加符合老年人的需求,减少他们因年龄和身体状况而面临的困难和风险。
老年人需要掌握现代支付方式,以便更好地使用这些工具。因此,普及支付知识,确保老年群体能用、会用移动支付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养老服务供给与市场需求错配的具体表现和解决方案是什么?
养老服务供给与市场需求错配的具体表现和解决方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具体表现
具体表现为机构养老模式容易获得政府和社会资本的青睐,而处于基础地位的家庭、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则相对较少。这种模式上的偏好导致了供需结构失衡,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时也面临类似问题。
供需总量失衡主要体现在养老服务的供给量不足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例如,某些地区出现了“一床难求”的现象,而资源却存在闲置的情况。
低水平、粗放式的养老供给与多元化、高质量的养老需求形成反差。老年人较低的消费水平难以激发养老服务业要素的投入积极性,政策指导下的养老服务供给增加质量低下,不能满足需求重点,从而导致服务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
养老服务市场缺陷性失灵、供给侧对老人多元化养老需求响应难度大、成本高和政府失灵的存在是导致供需错配的重要原因。
解决方案
应加快推进以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的供给侧改革,创新养老服务提供方式,变“补砖头补床位”为“补人头”,即通过市场手段来增加养老服务的供给,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形成供需对接、供需互促的良性循环,满足并创造养老需求。
优化养老服务外部环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改善投入的方向和方式,以更好地响应老年人的需求。
通过改革公办、扶持民营、加强保险等方式实现老有所养,同时利用市场手段加大养老服务供给,确保供需均衡发展。
提高用户的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降低服务供应商的客单价,扩大盈利空间,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养老服务市场。
养老产业人力成本高的原因及降低策略有哪些?
养老产业人力成本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劳动密集型特性:
养老服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人员需要长时间提供照顾和护理,这导致工资和激励在成本中占有很高比重。
工作环境艰苦:
养老服务工作脏、累、苦,受传统文化以及追求自由、享受等思想影响,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类工作,导致人才流失率较高。
社会认同度低:
由于养老行业在我国还是新兴产业,社会对该职业的认同度较低,高校设置专业时也缺乏前瞻性与社会公益意识,导致养老机构服务人才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降低人力成本的策略:
精细化成本管理:
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从而降低整体成本。
提高效率:
通过技术手段,如使用智能护理设备和系统,减少对人力的依赖,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控制采购成本:
合理控制物资和设备的采购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资源共享:
通过建立合作机制,与其他养老机构共享资源和人才,降低单一机构的人力成本。
改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
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减少人才流失。
提高薪酬和福利:
通过提高薪酬和福利,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养老行业,同时增强现有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
通过媒体和公共平台加强对养老行业的宣传,提升社会对该职业的认同度,鼓励更多年轻人选择这一职业道路。
政府在养老行业监管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政府在养老行业监管方面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监管部门众多,协调难度大:
养老服务涉及面广,负责监管的政府部门包括民政系统、发展改革、公安、财政、住建、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医疗保障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各自有不同的职责和业务交织在一起,加大了监管难度。
基层监管不足:
对养老服务监管不足的问题在基层更加突出,基层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数量有限,难以全面覆盖所有养老服务机构。
监管机制不健全:
目前的监管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强化协同监管,确保各部门之间能够有效配合。
标准规范不统一:
虽然已经制定了一些强制性国家标准,如《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地区和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应用,导致标准执行不一致。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综合监管体系:
围绕“监管什么、谁来监管、怎么监管”这三个核心问题,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监管体系。
具体可以通过制定详细的监管指南和操作手册,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调机制。
强化协同监管:
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推行“互联网+监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监控,提高监管效率。
完善基层监管力量:
增加基层民政部门的人员配置,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确保能够有效覆盖所有养老服务机构。
统一标准规范:
继续推广和实施已有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确保各地区和各类养老服务机构都能严格按照这些标准执行。
加强社会公众参与:
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将监管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增强公众对养老服务质量的信心。
如何利用新技术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利用新技术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数字化转型:
通过整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和移动互联等技术,打造数字化养老解决方案。
例如,悦享数字提供了一个领先的数字化养老平台,能够满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需求。
智能化应用:
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照护方案,特别是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刚需。
例如,乐湾科技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一站式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从管理、运营到服务等多层次都有所涉及。
综合性服务网络:
通过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专业服务队伍和社会资源,打造以呼叫救助、居家照料、健康服务、档案管理为中心的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养老服务。
一站式服务平台:
为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公司提供智慧软件平台+硬件设备+运营支持的一站式服务,支持多种养老业态,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
智能语音和大数据分析:
采用智能语音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提供主动关怀、健康管理、随身监护、生活服务、应急保障等多项服务,并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精细化应用。
远程照护效能:
研发提高远程照护效能的智慧养老解决方案,涵盖平台、终端、应用、服务及内容,以满足老年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
推动"科技+养老"发展,要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以老年人体验为落脚点来创新技术、设计产品和优化服务,从而释放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