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因和发病机制


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通过性接触、输血、母婴或血制品等方式侵入人体,特异性的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而发生的一种致命性慢性传染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分为HIV-1型和HIV-2型。

HIV易发生抗原变异。

(二)发病机制

HIV进入人体后能特异性的攻击CD4+T淋巴细胞。

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性感染后,感染细胞被激活,前病毒DNA在转录酶的作用下转录为RNA,继而翻译为蛋白质。

经过装配形成大量的新病毒颗粒,从细胞内释放后攻击其他的CD4+T淋巴细胞,导致大量的淋巴细胞被耗竭损伤,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严重缺陷,从而激发机体衰竭而死亡。

【临床表现】

艾滋病的潜伏期为2~15年,从感染HIV到血清抗体形成的期间被称为艾滋病的窗口期。

HIV感染后艾滋病发病可经历不同阶段,临床表现多样。

1、急性感染

部分患者在感染后1~6周内出现类似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如发热、淋巴结肿大、肌肉关节疼痛、皮疹、食欲缺乏、恶心、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持续1~3周后进入无症状期,少数患者可持续发展。

2、无症状感染

持续1~10年,此期多无自觉症状。

淋巴结穿刺或活检病理可见滤泡增生,血清抗HIV抗体阳性。

3、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淋巴结肿大,常伴有间歇性发热、乏力、盗汗,亦可出现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症状。

4、艾滋病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