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四月,鲍疏明性侵养女的事件被爆料了。
事件中鲍疏明通过一步步取得李xx母女的信任,最后把李xx接到自己的身边,当时对年仅十四岁的李xx进行性侵,并给她看一些并不是她该看的视频。鲍疏明只允许李xx手机微信里有他一个联系人,每天对她进行精神上的摧残,他不断给李xx洗脑,各种明示暗示李xx:“世界上没有比和爸爸相处更重要的事情。”“动画片没爸爸重要,学习没爸爸重要,甚至你亲生妈妈也没爸爸重要。”
上述的事件回忆全都源于互联网的整理,为什么呢?因为忘了。甚至在搜索的时候只记得“性侵养女”、“鲍XX”这几个关键词。对他有印象,但是真的记不住。
不知道现在还会有多少人在保持持续关注这件事情,烟台警方当时发布的消息是成立了真对鲍某的工作专班,但是时至今日通过网上的搜索“鲍疏明性侵后续”时,并没有看到相关的内容产生。时隔将近两个月了,名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的调查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了呢?不去质疑警方的个工作效率,但是应该反思一下“现在的记忆是不是都在依赖互联网”。
回顾过去的非常多事件,能记起来的不多,每次都是依靠互联网来记忆。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初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现在进行百度搜索的主页上,能看到关于“虐童”的词条就一条。试想一下再过几年,人们在首页搜不到的时候,会不会就满满淡忘这些呢,就和没发生过一样。
时间是最好的解药,这个能冲刷伤痛,却弥补不了疤痕。
最怕的是什么?大家都忘了,就像没有发生过的一样。或许能够记起来的,只有当初的当事人,用他们自己身上的疤痕和脑海中的恐惧来记忆。
中国很大,每天的事情也很多。人们每天被无数的消息轰炸,能做的就是快速阅读,碎片化接受,碰到一些自己喜欢的加以些许关注。然后呢?过两天就忘了。不是不想记,是每天都有太多的、更新的消息已经塞满了脑子。
那能怎么办呢?现在就处于这样的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好像无时无刻都被数据流冲刷着。人们好像已经变成了串联无数个终端的工具,在自己圈子的“局域网”里分享。
这样是不好的,因为人才是这一切的主导者。在传播学中有个“把关人”理论,讲的是人在信息交互中的筛选功能。对于现在而言,显得更加重要,要求也更高。人们每天面对海量的不知真假的信息,需要做的就是把好关,守住自己的门。“人云亦云”不一定是真的,“众说纷纭”也不一定是没有借鉴意义的。怎么样做好一个“把关人”,关住自己想要的,放走那些“捣蛋”的或许值得思考和讨论。
互联网的记忆能力很强,使用也很方便,它让人类的记忆时间线直接拉长了无数倍。但是互联网是可以被人为的,如果它不想让你看到的话。假使有一天,互联网不再给我联想“鲍XX”的提示,那我真的会忘了这个可怜的“李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