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在前面
还记得小学课本里的一句话,多少年来很多记忆都模糊了,但这句话例外,一直都有记得,冰心老师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慢慢阅读就成了一种兴趣了,从小时候能整天的泡在新华书店里,对着自己感兴趣的书一坐一天;到初中开始接触的小说,沉浸在光怪陆离的脑洞里;再慢慢到大学开始接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看一点心理学,看一点成功学,看点金融学,看点经济学,浅尝辄止,也挺有意思,嗯,看书是兴趣也是娱乐,是这样的。
工作以后了,看书的时间也慢慢少了,又拾起来是因为前一阵子,一个新认识的朋友送了我本《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算是成功学,用小说类的写法,劝人多读书,我用了半晚上的时间看完,又重拾了看书的热情。从那以后又买了一些奇奇怪怪感兴趣的书,有奇怪的科学类的《几何原本》、《相对论》,有国学类的曾国藩相关的,鬼谷子相关的,还有各种奇奇怪怪其他类型的书,不一一类举了。
翻的书挺多的,但是后来发现很多都翻了一一部分就看别的去了,感觉这不是个好习惯,所以就想慢慢一本本的读吧,感兴趣什么就读什么,当时手头在看的一本书是《九型人格》,书很普通,不过从中让我明白了很多书外的东西,开卷有益,古人诚不欺我。为了有始有终,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把看过的书写个读后感,当做对知识的一种整理,也督促自己看书看整本,这是写这个东西的前提,闲话不说,进入正文。
二、这本书讲的是什么
书的封面标题,认识自我读懂他人的艺术,看完以后我更倾向于描述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艺术,具体挺复杂,我们慢慢说。
书里的逻辑将人分为九类:完美者、给予者、实干者、浪漫者、理智者、忠诚者、活跃者、领袖者、和平者,然后每一类人又从杰出到差劲分了1-10级。书中的解读是人可以分为九类,一类人有一类人的特点,然后给了一个小测试,可以测试一下自己是哪类人,我一向热衷于了解自己,测试后我发现,我自己的得分很奇怪,除了浪漫者的得分略低以外,其余得分特别均衡,所以我对此的解读更倾向于这是性格的九个维度,否则难不成我是个多重人格?
所以我的解读是,性格大概可以分为9个方向,对完美的渴求,奉献精神,事业热情,对美的欣赏,条理性,忠诚度,创造快乐的能力,对权力的追求,控制混乱的能力。每个人在每个方向上的表现不同,这才是复杂人性的组成。
三、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这本书的来历还比较奇特,虽然我比较喜欢买书,但这本书真的不是我买的。当时从外地回来,给客户带了点特产,去送特产的时候,我在她办公室等她,偶然翻到这本书,正好也对这些比较感兴趣,于是就讨要了过来,回来慢慢研究。
本来看这本书的目的其实是想搞清楚自己,搞明白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点,也能明确感受到自己的缺点,认清自己着实挺难,然后接受这样的自己,再慢慢加以雕琢,后来看完以后发现收获并不止这么一点,我们慢慢说。
第一点在于对自己的理解,我深刻认识到了人在看自己的时候是存在偏见的,会在潜意识里对自己进行美化,简单说就是高看自己一眼,我发现自己的这个特点是在做完测试后,前文中说过,书中还对每一类有一个从杰出到差劲的划分,我对自己的评价总是在分级的前三等,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并不是什么主角,也不是什么极其优秀的少数人,这就出现主观认识和实际自己的差别。
心理学上把自己对自己主观的认识叫自我认知,把对实际的自己的认识叫自我体验,我们的大脑会下意识屏蔽掉自我认知跟自我体验间的差距,这会让我们更容易体会到快乐,可本质上是自欺欺人,容易让自己在虚假的自我认知中停步不前。所以我现在特别重视那些,用事实向自己证明自己的决定,比如读完这本书,写这篇文章,就是向自己证明自己,我是一个能看完一本书,还能写下感受的,有始有终的人,还外带那么一点点执行力。比如说到做到,可能不是每一件事,但是答应的事就要尽力而为。我坚信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自我认知会让我变得更好,这也是我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办法,其实也没有这样要求自己多久,但是我好像已经预见到养成这样的习惯后的结果是什么了,慎独,感觉真的是个好习惯呢。
第二点在于对别人的理解,今天正好也有对别人提起这个观点,之前一直会把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挂在嘴上,但是心里对很多行为却很难接受,看完这本书以后,书里真的对各种方向、各种心理都分析的挺透彻的,从高尚到卑劣,从愚蠢到机智,都看下来,发现自己对很多东西都能理解了,心理上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抵触,不知道这算好事还算坏事,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那虚无缥缈的众口纷纭的成熟。
讲道理最后要总结一下的,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看完有助于认识自己跟认识他人,个人感觉蛮有用的。最后,能力一般,水平有限,这本书其实也没有多细读,文章写的也一般,如果有大神感觉写的有点肤浅,欢迎补充。
小何同学截稿于18.12.30晚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