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了一种新的心理学疗法,叫act,里面有个工具让我特别喜欢,就是你要知道所有的人都是起伏成长的。
有个人酗酒,很严重的情况,戒不掉,他就去找心理医生治疗,各位你们觉得心理医生有办法吗?
结果是:治疗了几个月,又喝上了,又重新酗酒,他就很沮丧的去找心理医生,跟心理医生讲:“我可能不行,我觉得我要完蛋了,因为我戒不了,你看都戒了这么长时间了,又重新喝了,所以你放弃我吧!”
心理医生就和他讲了一句话,就帮助了他。这就是act疗法的美妙之处,这种疗法是能让人顿悟的。
心理医生说什么呢?说:“可以,这是你的自由,但是我要提醒你,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戒酒失败,放弃;第二个选择是戒酒失败,再次尝试,你选哪个?"。
这个人想了一会说:“那我选再来一次”
成功了,我们要知道一个人亘古不变的一个底层逻辑,就是说你从小到大生长的过程当中,如果你每次摔完跤之后就不再尝试的话,你连走路都学不会。大家想,小孩子会走路是因为他摔倒了再来,摔倒了再来。所以你以后可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问孩子,你选择失败放弃,还是再来一次。
你想想,一个人渴了,好渴,渴得要命,好不容易拿到手边一抖,哗撒掉了,生气的说,妈d,我以后再也不和水了,会吗?这就是固定型心态,但当你有成长型心态的时候,你会发现,再多的困难,再多的挫折,都是我们进步路上的一个“踏板”,他会让我们变得更强。
这是我看到的故事,用我的语言表述出来,发在其他地方,很多朋友,有了如下的留言:
“其实真的只是最简单的道理”
“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踏板,都会成长,越来越好”
“那就再来吧”
“至少戒酒的过程中少喝了很多酒”
“不要畏惧失败要学会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开始”
“受益一生的道理”
“是啊,头倒立老做不好,继续做呗”
“从固定型人格到成长型人格的过程”
“感觉小孩的摔倒再来,成本是可以接受的;成年人的摔倒,成本不太能接受。当然,不包括全部”
“越挫越勇,原来我们越成长反而还不如小时候那样勇往直前”
“我减肥就这样,后面那次成功了”
“这段话看的太是时候了。我突然发现我不该对孩子要求太高,应该原谅他反复做错的事,毕竟他是个乖孩子,再给他一些时间慢慢培养,适应”
“……略”
我为何讲故事?为什么放这么多留言?大家试想,我们读书或者思考的时候是不是联想故事是最多的,自己脑子里举例是最多的,别人怎么怎么样,或许我应该怎么怎么样,我们刷小视频或者逛帖子,是不是看完之后之后还意犹未尽,想看评论/留言,遇到不苟同的意见,还要反驳几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为什么?
环境在变,人们的思维在变,渴望社交是本能,文章和短视频留言,不也是社交吗?
读到这儿,很多人发现,这作者,玩我们呢?这些和标题所写有什么关系?还真有关,我们做自媒体,如果开始就都有树立自己为品牌,自己是个品牌了,自己有知名度了,那还叫小白吗?我们正是因为是“小白”,所以才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知名度,要有属于自己的内容输出,那就是原创,高度原创。
对,创作不一定成功,但绝非无用功,就看你敢不敢坚持,当然很多人靠搬运已经成功了一般,但未必比你长久,我碰到过太多人,看了杂七杂八的书籍,几年下来过百本书了,可写作,还是不会,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反而甚高,会感觉自己的文字,不足以展示,这里面有好有坏。
其实,一个短视频,一篇文章,一个问题,一件事,一句话,你看过,或者感受过后,都有可能引发自己的思考,将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写出来,或者拍出来,这个时候,你就已经在开始改变了,这里面最忌讳的就是你想得太多,做的太少,工作上管这种叫落地,计划或者目标落地为0,那就是白花了一堆时间,却没有开始做有用功。
现在人越来越抵触搬运文章了,包括我自己,但我也搬运过,我们搬运的时候,可以就一个问题,一句话,用自己的话语去陈述,这种实质上有洗文的意思。但那又有什么呢?难道你觉得公司所有的策划都是自己闷头写作,不需要查找素材来写?可怕的是整段或者整篇复制粘贴,那样的文章搬过来也不属于你,你引用的时候也要适度。
从0-1的过程或许很长久,但从你失败-再次尝试-失败-再次尝试之后,你会越来越感激“昨天”努力的自己。
再举例,就本篇文章,刚开始插入动图的时候,是失败的,如下图
要知道动图可能会是像素要求较高的图片,如果直接从网络复制过来,可能会变成静态,也有可能像我上图一样,无法成功 插入,我选择了寻找办法,并再次尝试。
插入动图,我成功了,自媒体运营,你敢于从0开始吗?改变从自律开始,改变从两分钟之内做起,坚持原创,哪怕熬夜。
附往期作品一篇:应对焦虑该怎么办?
附每天必看专题:疫情改变认知 - 专题
附每天更文团队:创新挑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