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有很多的听书软件掠过我们的生活,有一种势必掀出“阅读”新模式的野心。
听书软件多数是消遣性的产品:你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像做学问一样专注它,毕竟它们研发出来本意就是整合零碎时间的。零碎时间的特性之一就是散短,五分钟十分钟,于是它的产品也只能够做简短的推送。
所以你看到的听书软件都在助攻以下情况:你在等车等起飞等过关等红绿灯等堵车,在候诊在刷牙在洗澡,没事干没睡意没心情……
似乎顺便让人从侧面看看中国的城市规划、行政服务效率,中国人的无聊指数……
无论如何吧,听书软件给到人的错觉是很凝炼,很有营养,便于操作和吸收。
为了互动,有的软件还给出了平台,让你也能随时随地地录一段,听听自己通过耳麦的音色能吸引多少人,也改善一下无聊的时间里能干点啥,提供一个渠道去发表自己的看法。
为了收支平衡,终于还是有的忍不住要加一个买买买功能,于是做着做着还是变成了有声网店。
产品如何设计、是不是盈利,对于一个纯粹的APP使用者来说其实没有什么可纠结和批判的,好用就继续试试看,不行也就一个划手就卸载掉了,你的手机管家还会提醒你是不是卸载彻底了。
对一个听书软件的使用经验大约有这几个阶段:
①从某个途径或认为好玩或真的需要解闷同时学点啥,下载了一个听书软件。
②用一两天摸索它的内部结构,筛选自己喜欢的部分,随机选取一个试听。
③重复上一个动作直到找到自己固定想要听到的内容,试图整合自己的零碎时间。
④发现自己选择和它推送的内容还不错,似乎能学到一些新的概念,听到一些新的见闻和令人脑洞大开的观点。
⑤发现一过性的知识点和专业名词轰炸后,能记得的有效,能深入吃透的更少。看起来是填充了零碎时间却又很空洞。
⑥出现继续听和忘记听的分水岭。
分水岭以后呢?涉及到对这个APP的期待,也就是最初你是仅仅找个塞时间的玩具还是更希望通过一个渠道学系统的东西。
毕竟用十来分钟听一个段子然后乐呵地笑一个,和试图寻找一些观点来启发对未来的看法并有强烈意愿去深化这个知识点,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动机。
有人要说了,这个作用电台也能做得到啊。但电台节目更随机,观点因主持人的知识面注定更难以周全,因为没有小标题找起来重听也不方便。
这是听书软件的可爱之处。
试用出一个喜欢的APP,也就是在开始建立你和它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客户粘性。开发这个APP的当然也知道会有这么一群人,于是就有了深化的收费解读部分。
我是很支持有用的东西应该收费这个观点的,这对使用者和开发者都多了一层动力,前者是慎重购买和珍惜使用的动力,后者是不断进步。它也需要从购买的数据来判断自己的产品是不是找对了市场缺口。
纵然听书软件有它潜在的广阔市场,要走的远还是需要深化,不然也就是走个过场。
人不断在进步,连同抵御内心空洞、享受个人独处的能力也会加强。或者说受不了时间有闲余,只是人们内心历程中的一个过渡期,不会很久、终究过去。于是我们会知道所需要的,要不就是认真地去认知世界要不就是认真地无聊。
如果仅仅看到了这个过度性的特质而没考虑到它的演变,这样的APP很难长寿。